返回目录
小部经典~本生经

第五章 小郭公品

三四一 健达利王本生谭

此本生谭于鸠那罗本生谭(第五三六)中详出。

三四二 猿本生谭

〔菩萨=猿〕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企图杀害事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已于(第二○八鳄本生谭)中详出。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雪山地方之猿族,成长后栖于恒河之畔。然于恒河之中栖有一尾牝鳄,彼起欲心,思欲食菩萨心脏之肉。彼向牡鳄语此,牡鳄自思:「使菩萨沉水杀之,取其心脏之肉与予牝鳄。」彼向菩萨云:「君来,可往其它之国,食种种果实。」「予如何可往?」「君可乘予之背相伴而行。」猿不知鳄之心,跳坐其背上。水中稍行,鳄即开始下沉。

于是向彼问曰:「君为何沉予于水中?」「予杀君取汝心脏之肉以与予妻。」「汝甚愚蠢,汝以予心脏之肉在予腹中耶?」「然则君置其于何处?」「君未见挂于彼乌昙跋罗树下之物耶?」「唯然!予已见之。」鳄为所愚,伴猿游往河岸之乌昙跋罗树下。菩萨由鳄背跳向乌昙跋罗树上而坐,唱如次之偈:

 一  我身入水          不得上陆
     水生者!我今不再  为汝所制
 二  大河之彼岸        生有庵罗果
     阎浮半娜沙        不胜优昙果
 三  人若生利益        不可速为语
     若为敌所制        至后使彼悲
 四  人若生利益        应使有觉悟
     免受敌压迫        至后使彼悲

依此四偈,彼说明世间之事项成就之缘由之理,入森林中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鳄是提婆达多,猿即是我。」

三四三 谷禄鸟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萨罗王宫中栖居之谷禄鸟雌鸟所作之谈话。此鸟为王持运音信,彼有两只雏鸟。王向某王发送信件,皆由此鸟持运。鸟去之后,王宫中之儿童,将此等之雏,用手捻死。鸟还之后,不见其雏问曰﹕「谁杀予雏?」答云:「此人与此人。」尔时宫中饲养一虎,性情凶猛,用锁之力系缚。此子等前来观虎,雌鸟亦来彼处,彼思:「此子等杀予之子,予亦使之被杀。」于是攫此二人,投虎之足前,虎即将二子嚼食。鸟云:「此已达予之所望。」于是飞上雪山地方而去。闻此事情,于法堂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雌谷禄鸟将杀己雏之人等,投向虎前被杀而逃遁。」佛出此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前生此鸟即有使自己之子被杀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菩萨正直无偏颇治国,于宫中有一谷禄鸟为持运音信等事,总如前情。然此不同者为此鸟于此人等为虎所杀后自思:「予已不能再栖居于此处,予于行前,不能不向王说明,于语后再行。」鸟往王所,礼拜之后,立于一方云:「主人!君之怠忽,使儿童等杀我之子,予怒气难耐,杀此人等而返。予已不能再栖于此处。」于是唱第一之偈:

  一  我常受尊敬      住于汝之家
               今汝为此事      大王!我将离此去
    王闻此唱第二之偈:
  二  彼虽为恶事      汝亦报以恶
               如斯怨不解      谷禄鸟!止此汝勿去
	   谷禄鸟闻此唱第三之偈:
  三  为与被为者      友情不再结
               彼我不知心      大王!我将离此去

谷禄鸟云:「言虽如是,主人!予已不能止此。」于是拜王飞往雪山地方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谷禄鸟是今之谷禄鸟,波罗奈王即是我。」

三四四 庵罗果盗本生谭

〔菩萨=帝释天〕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看守庵罗果树一长老所作之谈话。长老于老年而出家,于祇园精舍附近庵罗果树林之中,造以树叶修葺之家,食由树上落下之已熟庵罗果而渡日,并亦送与与自己关系甚深人等。

彼巡回托钵出行后,盗人等击落庵罗果,食后且持之遁去。恰于此时,长者之女四人,于阿致罗筏底河沐浴后,各处巡回散步,入此庵罗园中。老人归来,见彼女等云:「汝等食予之庵罗果耶?」「尊师!予等今始至此,未曾食师之庵罗果。」「如是须发誓言。」「尊师!予等发誓。」老人使彼等发誓,使之羞耻而归还。

彼之此行,比丘等闻之,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老人,使入于自己所住之庵罗园中长者四位之女发誓,使之羞耻而归还。」佛出此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前生彼亦为庵罗果之看守人,使某长者之女发誓,使之羞耻而归还。」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为帝释天之身。尔时有一坏心之结发行者,于近波罗奈之河畔庵罗林中,造以树叶修葺之家,于彼处看守庵罗果树,自己食已熟落下之庵罗果,并亦送与关系深亲人等,依种种样样之邪道之维生计而渡日。

尔时帝释天王遍观世界云:「于人间世界,善仕父母,尊敬居家之年长者,行施持戒,守布萨日者为何人?出家善适沙门之道以为生活者为何人?而为不品行之事者为何人?」彼瞥见此庵罗园之看守者为一品行恶劣之结发行者,帝释自思:「此一坏心行者具遍处定,舍作沙门应践之道,为庵罗园之看守以渡日,予将与彼以威胁。」彼于托钵入村时,以自己之威力,击落庵罗果,假作为盗人所取之状。恰于此时由波罗奈来四人长者之女,入于园中,坏心行者见彼等云:「汝等食予之庵罗果?」彼遮住道路。「尊师!予等只今将至,未食师之庵罗果。」「如是汝等发誓。」「尊师!如我等发誓,可得解禁耶?」「自然放行。」「尊师!甚善。」其中最年长者发誓唱第一之偈:

   一  以黑料饰发          用镊拔白发
            持汝庵罗果          予为此人归
    行者云:「汝请退于一面而立。」第二长者之女发誓唱第二之偈:
   二  二十二十五          乃至二九岁
            持汝庵罗果          终生不得夫
    彼发誓立于一面,第三之女唱第三之偈:
   三  持汝庵罗女          永为求夫妇
            一人长途行          约束不得夫
    彼发誓立于一面,第四之女唱第四之偈:
   四  持汝庵罗去          凝装以为饰
            花环旃檀香          唯一人卧床

行者云:「汝等认真发誓,庵罗果为他人所食,汝等可行。」于是送归彼女等。帝释天于是现可怖之形相,将坏心行者由彼处赶走。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坏心之结发行者是此庵罗果树之看守老人,四人长者之女仍为此四人,而帝释天即是我。」

三四五 龟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懒惰之比丘所作之谈话。彼原为住舍卫城之良家子,一心归依佛教而出家,彼懒惰成习,对一切说明、质询、思惟、大小之义务以及其它事务,均置而不顾,受制于障碍之道,坐立如是。就彼之懒惰,于法堂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人,说解脱之道,入佛之教出家,懒惰而不精进,受制于障碍之道而渡日。」佛来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即为懒惰。」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大臣宝。波罗奈王性情懒惰,菩萨自思:「予将使王觉醒。」于是搜寻方法,渡过时日。

一日,王由诸大臣相伴往御苑中,处处逍遥,见一懒惰之龟,此一蠢笨之物,终日行走,亦只不过一寸二寸而已。王见此问曰:「诸君!此为何物?」菩萨云:「大王!此为懒惰之龟,一日中行路,只不过一寸二寸而已。」菩萨作与龟谈话之状:「龟君!贵公之行路迟缓,如起山火之事,究将如何?」于是唱第一之偈:

 一  火烧森林时          净物有黑道
            匍匐者!汝乏精进力  尔时将如何
    龟闻之唱第二之偈:
 二  树洞与地穴          吾等隐身处
            此等若不适          吾等将死去
    菩萨闻之唱他二偈:
 三  应缓时急      应急时缓
            踏干树叶      损己之利
 四  应缓时缓      应急时急
            圆满目标      其利盈满

王闻菩萨之语,自此以后,再不懒惰。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龟是此懒惰比丘,贤明大臣即是我。」

三四六 启娑瓦行者本生谭1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信者供养饮食物所作之谈话。据传,给孤独长者之家,行五百比丘之常住供养,其家对比丘僧团而言,如同泉源之水,发黄色法衣之光,吹仙人飘洒之风。

一日,国王巡回行于都中,见长者之家比丘僧团,王云:「予将对圣者之僧团为常住供养之施。」于是往精舍拜佛,约束规定对五百之比丘僧团为常住供养。自此以后,王宫有常住供养,有婆师迦华之香及甘味米之饭,然无信仰亲切亲手施与之人。官吏等使人供养食物,比丘等不欲共食,携种美味食物,持往信者之家,将食物施与彼等,而食彼等所施之粗糙或美味之食物。

一日,人向国王持来各样之果实,王云:「可施与僧团。」人往食堂,向王报云:「不见比丘一人。」「尚未至食事时间耶?」「已至食事期间,然比丘等于王宫受取食物,而将之携至信仰自己之信者之宅,施王施物,而食信者所施之不论优劣之物。」王思:「予所供养之食物,皆为美味,缘何理由不食而食他之食物,予向佛问之。」于是往精舍问佛。佛言:「大王!所谓饮食者,信仰第一。大王宫中无信仰心而亲切所施之人,是故比丘等携食物往信仰自己之人之所以为食事。如是信仰之味者无他,无信仰之人所施之物,虽为四种之蜜,亦不如有信仰之人所施野生之米饭。昔日贤者患病之时,国王遣王家之医者调药,而病不愈,彼往有信仰者之处所,食无盐气野生之米粥,及无盐之菜叶而息其灾患。」佛应王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迦尸国婆罗门之家,名为如意童子,彼达成年后,往得叉尸罗修习一切之学艺,后出家入仙人之道。尔时有一启娑瓦行者,彼有五百之行者为伴,为群众之师,住于雪山。菩萨往彼处,为五百弟子中之长,住于其处。彼常思为启娑瓦行者设计利益,深为爱敬,彼二人相互诚笃信赖。

其后启娑瓦伴此五百行者等,为得盐食与酸味之物,来至波罗奈,住王之御苑之中,翌日为托钵入于都中,立于王宫之门前。国王见诸仙人,呼入宫殿中,供养食事,约束住于御苑之中。尔后雨期终了,启娑瓦向王请假,王云:「尊师!君年已老,当住予所,青年行者,可归雪山。」彼云:「甚善!」嘱咐最上之弟子送诸行者归回雪山,自己唯一人余后。如意往雪山与行者等一同居住,启娑瓦与如意分别之后,居住气塞不适,彼思念如意,夜不成眠。因不眠而食不能十分消化,于是患得赤痢,身感剧痛。王伴来五家医者,看护行者,病势不见稍愈。行者告王曰:「大王!君望予死或望予息灾?」「尊师!当然望汝息灾。」「如此,请使我回至雪山。」王依其请,唤大臣那拉陀前来,王云:「汝伴尊师与猎夫等一同送师还归雪山。」于是那拉陀伴行者往还彼处。

启娑瓦见如意后,彼之心病得愈,气塞消失。于是如意以野生之米为粥,与以不加盐及香料之水及菜叶,同时行者之赤痢亦告平复。其后王遣那拉陀云:「汝往闻启娑瓦之消息。」彼来见行者复元,彼云:「尊师!波罗奈王伴五家医者以为看护,而君不能愈,如意对君为如何之看护?」于是唱第一之偈:

        一  舍弃人间主        一切诸欲乐
            何故汝尊者        如意道院愈
    启娑瓦闻此唱第二之偈﹕
        二  此处愉可爱        那拉陀!树多亦可乐
            如意有爱语        使我有快乐

彼作斯语云:「如意如斯使予欢喜,以无盐与香料之水混树叶与我,及供我啜野生之米粥,使予肉身之病痊愈,得以复元。」 那拉陀闻此唱第三之偈:

	
        三  稻米混净肉        尊师汝不食
            如何无盐气        反赏自然米
    启娑瓦闻此唱第四之偈:
        四  美味非美味        食少或食多
            信赖则可食        信赖最上味

那拉陀闻彼之语,往王之所云:「启娑瓦作如斯之语。」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那拉陀是舍利弗,启娑瓦是婆迦梵天,如意即是我。」

注1 在二二一袈裟本生谭原文 Kasava此三四六之原文为 kesava 日音译皆为, ─卄η因义不同于此用音写。

三四七 铁槌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为世间之利行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大黑犬本生谭(第四六九)中详说。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第一妃之胎,达成年后,修习一切之学艺,父王殁即王位,正当治国。

尔时之人,为天神之崇拜者1,多杀羊与山羊以为天神之供物。菩萨命巡回叩鼓宣告:「不可杀生。」夜叉等不得供物,对菩萨怀恨,于雪山开夜叉集会,为欲杀菩萨,遣一狞猛之夜叉,携家屋顶端大小之热烧铁槌云:「以此杀彼。」彼于夜半将过之时,立于菩萨卧榻之上。

恰于此之同时,帝释天之宝座生起暖意,彼穿凿而知其理由,携因陀罗金刚之武器而来,止于夜叉之顶上。菩萨见夜叉自思:「此物为保护予者,抑为欲杀予者?」彼与夜叉为语唱第一之偈:

一 汝持大铁槌 当我面前立

汝为护我者 抑将为我害

菩萨能见夜叉,但不能见帝释天王。夜叉恐惧帝释天,不敢击打菩萨,彼闻菩萨之语云:「大王!予非为保护汝而来此处,予为以此烧熟铁槌杀汝而来,然予恐惧帝释天,不能打击。」彼为说明此意义唱第二之偈:

二 予为罗剎使 被遣来杀汝

帝释天保护 不敢携汝头

菩萨闻此唱他之二偈:

三 大王!诸天之主摩佉婆2 善生之主来护我

毘舍阇鬼举呻吟 我不恐怖罗剎群

四 鸠盘荼与傍斯鬼 毘舍阇鬼皆恐泣

此等诸鬼不堪战 纵有威胁无所惧

帝释天赶走夜叉,告摩诃萨曰:「大王!勿恐,自此以后,予来护汝,汝勿恐怖。」于是归往自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帝释是阿菟楼陀,波罗奈王即是我。」

注1 「天神之崇拜者」Deva-mangalika 为由天神求吉瑞幸福者之意。

2 摩佉婆、舍脂钵底皆帝释天之别名。

三四八 森林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善为修饰之粗鲁少女之诱惑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小那罗陀苦行者本生谭(第四七七)中详出。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某婆罗门之家,达成年后,于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因妻之亡没,与其幼子相伴出家,入仙人之道,居住雪山之中。一日留子于道院,为捡拾种种之果物而出行。尔时盗贼等袭击边僻之村落,携同捕虏者而行。有一少女逃出,入于道院,诱惑行者之子犯戒,彼女云:「汝出与予二人同行。」子曰:「予父今将归来,与父会晤后再行。」「如是会晤后再行。」二人由彼处出,待于途中。行者之子见父之来唱第一之偈:

一 今由森林往村落 吾父!应仕如何德之人

应仕如何道之人 我今问汝请答我

于是彼父与以训诫唱次之三偈:

二 予子!人之对汝有信赖 汝之信赖为是者

听汝之言恕汝罪 汝去此处仕斯人

三 人之身语意 三者无恶行

去此仕其人 如近其人胸

四 心不安定犹如猿 忽然就欲忽然离

予子!虽然无人可为师 如斯之人汝勿仕

行者之子闻此云:「吾父!予于何处可以发现具有如此道德之人?予不往矣。愿仕于父侧。」于是止住而不行。父使彼闻观想之预备修行之语,二人均无怠修行禅定,成为生梵天世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子及少女是此之二人,行者即是我。」

三四九 破和睦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离间语之诫所作之谈话。某时之事,佛闻六人群之比丘等散播离间语,呼彼等问曰:「汝等比丘!汝等对比丘等起纷扰,为喧哗,热中议论,散播离间语,为此,未起纷扰者起,已起纷扰者,愈益加剧,此事为真实耶?」比丘白佛:「是为真实。」佛非难此等比丘云:「汝等比丘!离间语者,如以锐利之刃刺人,虽有坚固之信赖,亦为此忽然破坏。真受此者,破坏自己等之友情,如狮子之与牛。」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其子而出生,于得叉尸罗修习学艺,父死后依正义治国。尔时有一饲牛者,彼于森林之牛小屋中饲牛,归时遗忘一怀孕之牝牛,置之而归。彼与一只牝狮成为朋友,两者之友谊坚固,一同到处徘徊。此后,牝牛产犊,牝狮产子,此二子亦依家传之友情,成为坚固之朋友,亦一同到处徘徊。

然而有一猎夫见彼等互相信赖之状,彼携带森林中所产物品赴波罗奈献之与王,王问﹕「予友!森林之中见有不可思议之事耶?」猎夫白王:「大王!此外无何所见,只见有一狮一牛互相信赖,一处徘徊。」王云:「两只之物,出第三只时,将起灾难。汝见两只之外加入第三只时,前来语我。」猎夫:「谨遵台命。」

当猎夫往波罗奈中时,一只之豺,前来仕奉狮子与牛。猎夫来森林后见此云:「第三只出来之事,向王报告。」彼即往都城。豺自思:「除狮子之肉与牛之肉,此外予无未食之肉,予将分裂二者之友谊,以食其肉。」彼向二者皆告以:「彼只常说汝之坏事。」于是二者之间,发生分裂,不久两者开始喧哗,立于死敌之状。

猎夫往波罗奈向王报告:「二者之间,有第三者出。」王曰:「彼为何物?」「大王!彼为一豺。」王云:「两者相互交恶,必定残杀。我等俟二者死时前往。」王乘车,猎夫教以攀寻之路,到著二者互斗毕命之处。王知二者均皆丧命,立于车上语御者,唱此等以下之偈:

一 御者!彼等并非妇女争 亦非相争为食物

破坏彼等和睦者 可以见其善巧工

二 离间之语动其事 如同刺肉锐利刃

此豺乃一卑鄙兽 彼噉牛与狮子肉

三 破和睦之离间者 信彼语者定遭殃

御者!汝观此狮与此牛 两者均卧卧榻上

四 虽然,御者!勿信破和睦之言 勿信离间者之语

如生天界之天人 此诸人等乐且荣

王唱此等之偈,持狮子鬣、皮、爪、牙而还都。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即是我。」

三五○ 天神所问本生谭

序分 此天神之质问于隧道本生谭(第五四六)中说出。

第五篇

第一章 摩尼耳环品

三五一 摩尼耳环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污染拘萨罗国王内宫之大臣所作之谈话。此谭已于前1出。

主分 菩萨于此处为波罗奈王,恶棍之大臣携同拘萨罗王使之取得迦尸国,将王投入牢狱之中之。王入禅定,于空中盘足而坐。盗贼王之身体发热,彼往波罗奈王所唱第一之偈﹕

一 国马摩尼珠耳环 妻子一同均被夺

所有财富无残余 何故忧时汝无苦?

菩萨闻此,唱次之二偈:

二 财富先舍人 人不先舍富

汝贪欲者!有财富无常 忧时予不苦

三 月升盈而亏 日暖物速没

汝敌者!予知世界法 故予不自苦

菩萨如斯语后,为盗贼王说法,次就彼之所行唱曰:

四 在家乐欲不懒惰2 出家应有自制心

王不可为无虑行 贤者不可有怒质

五 剎帝利王有虑行 无虑之行不可为

大王!王为有虑之行者 声誉名闻可增大

菩萨语毕,〔拘萨罗王〕向菩萨谢罪,交还王国,回自己之国。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拘萨罗王是阿难,波罗奈王即是我。」

注1 与第二五二,一握胡麻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七页)及第三○三,一王本生谭(同上二○○页)参照。

2 此二偈已于第三三二之偈中揭出。可参照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车鞭本生谭之偈。

三五二 善生居士子本生谭

〔菩萨=居士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丧父之居士所作之谈话。彼因父亲亡故而悲泣,徘徊各处,不能忘忧。佛见彼可有入预流果之可能性,佛于舍卫城托钵步行之机会,由一沙门随行,来至彼家,就预设之座,彼来向佛敬礼而坐。佛问:「信士!汝悲痛耶?」彼白佛云:「尊师!唯然。」佛言:「友!昔曰之贤人等闻贤人等之言,虽丧父亲,亦不悲痛。」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某居士家,名为善生。彼达成年时,祖父死亡,彼之父亲因父之亡故沉于深忧,由墓场持来骨片,于自己之庭前建立土塔,纳入其处,每于外出他往,向塔供花,追思而悲叹;不作沐浴,不用涂香,不为食事,亦不看顾工作。

菩萨见此而自思:「予父自祖父亡故以来,悲伤而厌事,各处徘徊,除予之外,他人不能与父以觉醒。予将以一方便,使父止悲。」彼于都城之外,发现一头死牛,持来水草,置于牛前谓曰:「汝食,汝食!汝饮,汝饮!」每一来者见彼云:「善生!汝疯狂耶?何故以水、草与死牛。」彼不作任何之答。于是彼等往其父之所云:「汝子疯狂,以水、草与死牛。」居士闻此语,失去对父之悲痛,而起对子之悲痛,彼急往子处云:「吾子善生!汝甚利巧,何故以水、草与死牛?」为唱次之二偈:

一 汝刈取绿草 频频云食食

死朽一老牛 何故与之语?

二 饮料与食物 欲起死之牛

恰如乏智者 汝之语无效

菩萨闻此,唱次之二偈:

三 彼之头如昔 手足尾亦然

耳亦如原状 予思牛将起

四 祖父头手足 不见土塔侧

父身空悲泣 可谓乏智慧

菩萨之父闻此语自思:「予子甚贤,明辨此世与彼世当为之事为,为使予觉醒而为此事。」彼云:「吾子贤者善生!予悟『诸行无常』,此后予不再悲伤。如此子之作为,实可排除父之悲伤。」彼赞誉其子〔唱次之四偈〕:

五 如火注苏油 吾心在燃烧

犹如水注火 彼消一切忧

六 吾胸所穿矢 彼为我拔取

予为悲所击 除予对父悲

七 今吾得拔矢 离悲成无浊

青年!我闻汝〔之语〕 不泣亦不悲

八 同情有智慧 恰如此善生

转父之悲哀 彼能如是为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居士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善生即是我。」

三五三 张枝本生谭

〔菩萨=师匠〕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跋祇之鳄山恐怖林中时,对菩提王子所作之谈话。菩提王子为优填王之子,此时住于鳄山,招来一名技巧之木工,建造一座其它国王不能比并之宫殿,名曰拘迦那大。宫殿建造后,彼因邪悭之心:「此木工将为其它国王建造如此之宫殿。」于是抉取木工之两眼。比丘众闻知此事,于法堂生起话题:「诸位法友!菩提王子如是如是抉取木工之双眼,实为暴虐、残忍、无慈悲之行。」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前生彼即为暴虐、残忍、无慈悲者。非今如此,前生彼挖抉千人之王眼,杀之以肉施行祭神。」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于得叉尸罗名闻四方之师尊,印度中之武士族及婆罗门族之青年,悉皆至彼处修习学艺。波罗奈王之子梵与王子,亦于彼所,学三吠陀。彼之性情粗暴,残忍无情,菩萨依人相术见其粗暴残忍无情之性质,告诫彼曰:「汝粗暴残忍而无慈悲。无慈悲者虽得权威,不能长保;一旦失去权威,即如海上之难船,不得寄身。因此不可为无慈悲者。」菩萨为唱次之二偈:

一 肉身安稳与丰饶 梵与!此等安逸不常保

己利失时不可迷 恰如海中逢难船

二 人自所为事 后见己之身

为善者得善 为恶者得恶

自行播莳种 收得相同果

彼礼拜师尊还波罗奈,向父示所修学艺,即副王之位。父死同时,登上王位。彼有一性质残忍之司祭名频祇耶,彼为名誉之欲所驱使而自思:「予王悉数取得印度中之王,如此,王为唯一人之王,予为唯一人之司祭。」彼向王进言,得其承诺。王率大军出都,包围某王之都城,俘虏其王,依同一手段,遂掌握全印度之主权,携回一千之王。彼欲取得得叉尸罗之主权,来至其所。时菩萨实行都城之修理,免为他物所破坏。

波罗奈王于恒河之畔大尼拘律树下张幕,上悬天盖,下设卧榻,住于其处。彼率全印度一千之王战斗,但不能取得得叉尸罗。彼问司祭:「尊师!我等与尽此一千之王一同前来,而不能取得得叉尸罗,将如之何?」「大王!抉千人王之眼,剖其腹,携五种之香肉,为出生于此尼拘律树上之天人行祭,于树之周围造起边缘,使血存留其中五指之深。如此,予等立即得获胜利。」王许可照办,于幕中置大力之力士,将千人之王一一唤入,击打陷入昏迷状态,抉取其眼杀之而取肉,残骸流入恒河,依言行祭,击打祭祀大鼓而行出战。

然此时由彼之瞭望台上来一夜叉,抉彼之右眼而去。彼大感疼痛,气为疼痛而颠倒,还至尼拘律树下,仰卧于卧榻之上。恰于此时,一只鹫鸟,持一尖椎之骨飞来止于树顶,食肉而舍骨,骨之尖端如铁签,落中王之左眼而崩溃。尔时王思起菩萨之言,彼喃喃自语:「菩萨谓:『自己之业收得相应之果,恰如此等生物收得与种子相当的果实。』 菩萨之所云,今已得见其言。」彼唱次之二偈:

三 此为师尊语 菩萨如是云

汝勿作邪业 使苦及汝身

四 频祇耶!于此尼拘律树下 饰予涂以旃檀粉

予害千人剎利种 后予还受此苦恼

彼如是悲叹,思起第一妃之事。

五 优婆利!四肢同黄金 涂以旃檀粉

素般迦那迦 如彼树枝直

予未见彼女 予死大苦恼

彼喃喃唱出此偈,死而生于地狱。有权威欲之司祭,不能得护彼王,自己亦不能得权威。彼死而军队四散奔逃。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盗贼之王是菩提王子,频祇耶是提婆达多,闻名四方之师尊即是我。」

三五四 蛇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与幼子死别之居士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与妻死别1与父死别2居士之故事相同。此处佛亦如以前,往居士之家,彼出来礼拜而坐。佛问:「友!君悲痛否?」彼云:「尊师!唯然。我子亡故,故我悲叹。」「友!应坏之质者坏,应灭之质者灭,此非唯一人之事,亦非唯一村之事,于无量数大世界3之中,三世界之中,无不死者。因此,被制作〔有为〕之物无一能长保者。一切有情,为应死之质物,所作之物,皆为应坏之质物。昔之贤人等,子死之时云:『应灭之质者灭』,而无悲痛。」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波罗奈门外之村婆罗门家,依农事维持生计,支持一家。彼有一子一女,子达成年,由同等家世之家娶来儿媳。如此合女之使者,共为六人,即菩萨、妻子、女、儿、媳及使者,为一同互相和睦欢乐之生活。菩萨教他之五人而言曰:「汝等各自于应得之处行施,护戒法守布萨日,行生死观,常念己等之死-此等有情,确实皆死,生则不定,一切有为之法皆是无常,为应灭之质者。须昼夜勤劳勉励。」一同皆曰:「谨遵如命。」举家应诺,勤劳勉励,行生死观。

其后一日,菩萨与子一同出往耕田,其子掘一尘堆,与以焚烧。其侧有一蚁窝,中栖毒蛇,烟触彼眼,蛇怒奔出自思:「必此奴所为。」以四毒牙向彼啮噬,子即倒死地上。菩萨见子倒死,置牛来见,知子已死,将子抱起,使卧于一树根之傍,以衣物覆盖,既不哭泣,亦不悲哀:「应坏之质者坏,应死之质者死,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终当死去。」彼唯念无常,仍耕种田地。彼见一邻人通过田侧,问曰:「汝归家否?」彼应曰:「诺。」「如是请于过我家时,向予家内言:『今日不必持来二人份之饭食,仅持一人份前来。前此女仆一人运来饭食,今日则四人一同著清净衣裳,携带香与花前来。」邻人应诺而往,向婆罗门之妇依言转告。「何人赖汝传言?」「由贵主人所言。」妇人知自己之子已死,然未见表现痛心之状,此心善积修练。彼女著清净衣裳,手携香花持食物与其它诸人一同往畑中而来,其中皆无一人哭泣悲叹者。菩萨坐于其子仰卧之树荫下进食,食事终了,皆集积薪木,作火葬堆,供养香花,施行荼毘,无谁落一滴泪者。彼等皆作死之观念修行。

依彼等戒法之力,帝释天之座,生起暖意,彼云:「究为何人使予由此所暖动?」彼穿凿洞观,知因彼等德之威光,使座发热。彼起信仰之念,自思:「予往彼等之家,使其每人作狮子吼,然后使彼等之家,充满七宝,予必须如此为之而归来。」于是急往其处,立于墓场之侧,问曰:「汝等何为?」「尊者!予等烧人。」「汝等并非烧人,乃在杀鹿烧烤。」「尊者!并非如此,予等乃在烧人。」「然则,彼为汝等之敌人?」于是菩萨云:「尊者!彼为予真实之子,非为敌人。」「然则彼为汝之可憎之子?」「尊者!彼实为予最可爱之子。」「然则何以不泣?」菩萨为说明不泣之理由,唱第一之偈:

一 如蛇舍古皮 己之身舍去

斯人已往死 其身无用时

二 此被烧之身 不知亲属悲

故吾无悲泣 彼已往去所

帝释天闻菩萨语,问婆罗门妇曰:「尊夫人!死者为汝之何人?」「尊者!此为宿于予身十个月,饮乳、取手、立足、哺育之子。」「尊夫人!父为男人,可以无悲,母亲之心柔软,何为不泣?」彼女为说明不泣之理由:

三 彼由彼世不招来 今由此世不告去

去时犹如同来时 此处又有何悲泣?

四 此一被烧者 不知亲悲泣

故吾无所悲 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帝释天闻婆罗门妇之语,问妹曰:「贵女士!彼死者为汝何人?」「尊者!彼为吾兄。」「为姊妹者,对弟兄应有爱情,而汝何故不泣?」彼女亦为说明自己不泣之理由:

五 我泣我身瘦 于我竟何益

亲属与朋友 徒增不快感

六 此一被烧者 不知亲悲泣

故此吾不悲 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帝释天闻其妹之说明,问死者之妻曰:「尊妇人!此人为汝之何人?」「尊者!彼乃予之夫。」「为妇人者,夫死即为寡妇,成无依之身,汝何不悲泣?」彼女为说明自己不泣之理由:

七 如逐空中月 悲泣在少年

追逐死者悲 同为无效事

八 此一被烧者 不知亲悲痛

故此吾不悲 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帝释天闻妻之语,问使者曰:「汝妇人!此人为汝之何人?」「尊者!彼为予之主人。」「汝曾受此人压制虐待所驱使耶?因此,汝思彼死之为宜而不泣耶?」「尊者!非如汝所说,亦与主人不相符合,我等之少主人,堪忍力强,情深而有怜悯之心,彼为予抱于胸前而育成者。」「然则汝何故不泣?」彼女为说明不泣之理由:

九 恰如水瓶破 不能得再接

追逐死者悲 同为无效事

一○ 此一被烧者 不知亲悲泣

故此吾不悲 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帝释天闻一切正语,起信仰心:「汝等善励修行死之观法。今后汝等无须以自己之手工作,我乃帝释天王,我将持来无限之七宝,汝等勉励勤行施舍,守持戒法,多行布萨。」帝释教彼等后,向其家持来无量七宝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居士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使者是久寿多罗,女是莲华色,子是罗睺罗,母是谶摩,而婆罗门即是我。」

注1 可与妻之死别故事,参照第三二八,不可悲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不可悲本生谭)。

2 可与父之死别故事,参照第三五二,善生居士子本生谭(本卷三页)。

3 大世界即铁围山之事。三世界即三有之事,谓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五五 苏油王子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萨罗国王之大臣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与前(第二八二善人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一二九页)出者相同。此处国王对尽职之大臣授与大荣誉后,对中伤之语,信受为真,缚彼投入牢狱;彼坐于其处即入预流向。王思起彼德,与以赦免。彼手携香华,往佛所礼佛而坐,于是佛向彼问曰:「闻汝遭遇不运之事?」彼白佛云:「唯然,有之,世尊!然予之不运,实即予之幸运,予已得预流向。」佛言:「信士!转不运为幸运,非只汝而已,昔之贤人等亦为幸运。」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宿于第一妃之胎而出生,命名为苏油王子。其后,彼于得叉尸罗修习学艺,正当治国。彼之大臣中一人,有污染内宫者,为王亲见得知,将彼逐放于国外。

时万伽王于舍卫城治国,彼往此王之处出仕。如前所云之状,使王听信自己之语,往取波罗奈国,王取得其国,以锁缚菩萨投入牢狱中。菩萨入于禅定,升入空中盘足而坐。万伽王感觉全身发热,彼往见菩萨尊严之颜如黄金之镜、开放之莲华,问菩萨而唱第一之偈:

一 他人悲且泣 他人颜有泪

汝颜色澄清 苏油!何故汝不悲?

菩萨语王以自己不悲之理由,总唱以下之偈:

二 悲过去无益 不赍未来乐

万伽!故我不悲痛 悲痛亦无友

三 悲者色青瘦 食亦不甘味

如箭射痛恼 空为敌者悦

四 村里与森林 大海与陆地

悲不达于吾 吾不见其踪

五 自己所有欲 无有满足者

全部之大地 不与彼乐事

万伽王闻此四偈,向菩萨谢罪,还国而去。大士将国托付大臣等,入雪山地方出家,修禅定不怠,成为生梵天世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万伽王是阿难,而苏油王则是我。」

三五六 伽蓝第雅青年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法将舍利弗所作之谈话。据传,长老对猎夫、渔夫平日不守戒法者来,每于会面时则云:「汝等应受戒法。」而授彼等戒法。彼等因对长老尊敬之念,不能违背其语而受得戒法,但虽得受而不遵守,仍为自己之商估。长老呼自己之弟子云:「此人等于予之处接受戒法,但不遵守。」「尊师!彼人等不喜持戒,而师为授之,彼人等不能违背师语而受。此后师对此等诸人停止授与戒法。」长老闻之甚不喜欢。

比丘闻此传说,于法堂中开始议论:「诸位法友!长老舍利弗每逢见者,即为授戒法之事。」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彼于前生,每逢见者,未曾请求,虽不愿依而授与戒法。」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婆罗门家,达成年后,于得叉尸罗为名闻四方师尊之长弟子。此师尊每遇渔夫等未曾请求,即云:「汝应受戒,汝应受戒。」而授与戒法。虽受戒法而无遵守者,师尊对弟子等语此事,弟子等云:「尊师!彼人等不喜而师与授戒,因而破之。因此,今后师只对请求之人授与,而对未请求人等则请勿授。」师尊于是怀后悔之念。虽然如此,每逢会面者,仍授戒法。

如是某日之事,由某村来人,招请师尊谓请读婆罗门之经文,彼呼青年伽蓝第雅云:「予不前往,汝率五百青年前往,受取读经〔谢礼〕,持来予之一份。」彼前往,于归来途中,见一洞穴自思:「我等之师,每逢会面者,未作请求而授戒法。自此以后,予将使师尊只对唯请求者始与授戒。」此青年等皆精神愉快而坐,彼则起立,取起大石投入洞穴之中,几度几度投入。青年等向彼云:「汝君何为?」彼不作何言。众人急速归还,向师禀告。师来与彼共语,唱第一之偈:

一 一人于林中 取石投山窟

伽蓝第雅徒 汝欲为何事?

彼闻此欲使师悟唱第二之偈:

二 土山与石山 绕海有大陆

欲使平如掌 投石填山窟

婆罗门闻此,唱第三之偈:

三 大地汝一人 不堪平如掌

伽蓝第雅!汝思埋此窟 无果离生界

青年闻此唱第四之偈:

四 大地唯一人 不能使平坦

婆罗门!汝亦与彼同 不得导异见

师尊闻此,知自己受挫,谓曰:「伽蓝第雅!汝言适切,自今以后,予不为此事。」于是唱第五之偈:

五 伽蓝第雅!汝以简捷形 向吾说是义

大地一人力 不得使平坦

同此异见者 人亦不可导

如此,师尊向青年述说谢意,青年亦于教师后,相携而还家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舍利弗,而伽蓝第雅青年即是我。」

三五七 鹑本生谭

〔菩萨=象〕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某日之事,比丘于法堂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提婆达多粗暴而残忍无情,彼对生物不存爱怜之情。」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彼亦无爱怜之情。」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象之一族,年长后,身体可爱而长大,为象群之长,率领八万头之象,栖于雪山地方。尔时有一只雌鹑,于象群徘徊之处产卵,卵被十分保温,破卵而出来雏鹑。鹑之羽未伸,尚不能善飞之中,大士率领八万之象群,搜获食物行进途中,来至其所。鹑见此自思:「此象王以足踏予之子,将被杀害,予将请求勿伤予之子。」彼女并两翼于一处,立于象王之前唱第一偈:

一 汝大象!年龄六十栖森林 拜汝誉高象群长

我以两翼合掌礼 我儿力弱请勿伤

大士云:「汝心勿忧,予将保护汝子。」八万之象悉数通过于雏鹑之上。象王呼母鹑近前云:「予等之后,一独行之象前来,彼不用吾等之语,彼来,汝可向其乞愿以图子等之安全。」言毕而去。母鹑向彼出迎,以两翼行合掌礼,唱第二之偈云:

二 汝大象!独行栖于森林中 石山土山来求食

我以两翼合掌礼 我儿力弱勿伤害

彼闻鹑语第三之偈:

三 汝鹑!予杀汝儿等 对予有何悲

杀汝百千者 只用左脚蹄

彼如斯云,用脚踏毙鹑之子等,流小便大吼而去。鹑落于树枝之上云:「今汝吼叫而去,数日之中将知予之所为。汝不知智慧之力较汝身体之力伟大,予将向汝示知。」鹑骂彼唱第四之偈:

四 力非用于一切处 此力乃为害愚者

象王!儿等力弱遭汝害 我将陷汝于不利

彼如斯云,数日间彼伺奉一鸦,鸦甚满足云:「予为汝能为何事?」鹑云:「主人!予无他求,惟愿您用嘴啄伤彼独行象之眼。」「谨遵如命。」鸦与允诺。于是鹑又向一青蝇伺奉,青蝇云:「予能为汝为何事?」鹑云:「彼鸦啄伤独行象之两眼,贵君可于其处产卵。」青蝇允诺:「谨遵如命。」于是鹑又伺奉一蛙,蛙云:「为汝能为何事?」「彼独行象于搜寻水时,汝于山之绝壁顶上鸣叫,当彼升至山之绝顶之时,贵君降至崖下鸣叫,此为予向汝之所愿。」蛙闻鹑之语云:「谨遵如命。」予以同意。

此后一日,鸦以嘴啄伤象之两眼,蝇即产卵于其中。象为蛆虫所食,痛极颠狂,喉干不堪,步行搜水,尔时蛙于山之绝顶鸣叫,象思:「彼处有水。」登往山上,蛙下降往崖上鸣叫,象云:「此处有水。」向崖下而行,转落崖下,丧失生命。鹑知彼死云:「予已败敌。」彼欢喜满足,于象之死骸上巡回走过,其后,从业而往其应往之所。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对任何人不可构造敌意。有如此大力之象,尚为此四只生物一同之力而陨命。」

五 蛙与青蝇鸦与鹑 此等四者毕象命

见怨生怨有怨者 勿怀怨对任何人

此为现等觉者所唱之偈,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独行象是提婆达多,而群象之长即是我。」

三五八 小护法王子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奸计杀〔佛〕事所作之谈话。于其它之本生谭,提婆达多使菩萨恐怖之事尚且不能,然在此小护法王子本生谭中,菩萨出生七个月时,使斩断手足及首,为弄刀之戏。于山本生谭中1,则为扭捩其首而杀之,炙其肉于灶上而食。于堪忍宗本生谭中〔第三一三,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二二八页〕,则为鞭彼两千次,斩断手足及耳鼻,捉髻扯倒在地上,使之仰卧,以足蹴其腹而去,菩萨于当日,即丧失生命。于小难提猿本生谭2及大猿本生谭〔第五一六〕,彼使人杀害〔菩萨〕。如是长久期间奸计于杀害之事,于佛世之时,彼仍奸计于此。

于是一日于法堂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提婆达多为欲杀佛,用尽手段,雇射手杀正等觉者,以石投之,放那罗义利猛象。」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为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彼奸计杀予非自今日始,前生即已如是,然尚不能使我怖畏。昔我为护法王子时,我为彼自身之子,杀我以为弄刀之戏。」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有大光辉王时,菩萨宿于第一月妃之胎出生,命名为护法。于彼生满七个月时,母以香水浴彼,著饰玩耍而坐,王来妃之住居,妃使幼儿玩耍,为爱子所牵,见王未有起立。国王自思:「今为幼儿,尚起慢心,不思予为何人,幼儿长大,更将不思予为人矣。于今时之中,不免杀之。」王坐王座,呼盗贼处刑吏近前云:「汝去准备。」处刑吏肩缠黄色之衣服,手执赤色之花环,肩担大斧,携处刑之道具前来拜谒国王:「大王!有何吩咐?」「往妃之寝殿,携护法来。」

妃知王忿怒而归,抱菩萨啜泣而坐。处刑吏来至其处,捶妃之背,由妃手中夺取王子往王之所,向王云:「大王!如何处置?」王云:「持一板来,置于其前,使彼睡卧。」彼依言而行。月妃悲叹,随幼儿之后而至。复次,处刑吏问王曰:「大王!如何处置?」「斩断护法之手。」月妃云:「大王陛下!予子为七月之婴儿,何亦不知,此非其罪,若有罪在我,因此请断我手。」妃为明此意义,唱第一之偈:

一 草妃背王意 向王缺敬礼

大王!请释护法儿 愿断草妃手

王视处刑吏,「大王!如何处置?」「不可犹豫,斩断其手。」命令之同时,处刑吏以锐斧如切幼笋,斩断王子之两手。王子之手虽被切断,但不泣亦不悲,堪忍与慈爱第一之菩萨,堪忍此苦。月妃将被切之腕端以裙包裹,生血涂襟而悲叹,往返行走。

复次,处刑吏问:「大王陛下!如何处置?」王命曰:「斩断双足。」月妃闻此唱第二之偈:

二 草妃背王意 向王缺敬礼

大王!请释护法儿 草妃愿断足

王再命处刑吏,彼又切断王子双足。月妃亦用裙包裹其中,为生血所涂而悲泣,妃云:「大光辉王!大王陛下!手足被切之婴儿,必须母亲养育,草妃愿作女工,养育我子。请将子交付草妃。」处刑吏问曰:「大王有何指示?予之任务是否终了?」「否,尚未完毕。」「如何处置?」「斩断其首。」于是月妃唱第三之偈:

三 草妃背王意 向王未敬礼

大王!请放护法儿 草妃愿切首

如斯语毕,伸首待斩。

复次,处刑吏问曰:「大王!如何处置?」「切彼之首。」彼切断王子之首问曰:「依大王陛下指示,任务是否终了?」王云:「尚未完毕。」「然则如何处置?」「用刀尖接取为弄刀之戏。」处刑吏将王子死骸投往空中,然后用刀尖接取为弄刀之戏,然后投于床上骨肉分散。月妃用裙包菩萨之肉,伏于大地而哭泣:

四 勿害己生子 世无如此王

亲朋与大臣 应向彼陈谏

五 勿害己实子 世无如此王

亲友与同族 应向彼陈谏

唱以上之二偈。唱此二偈已,月妃以双手抚胸押心肉,唱第三之偈:

六 王子大地主 涂以旃檀精

腕断命切除 草妃命已尽

彼女如斯悲叹,如竹林焚烧之竹,心脏碎裂,当场命亡。王亦不能留于座上,而落于床上,床板破裂为二,王又落于地上,于是二十四万由旬厚度之大地,亦不堪承受王之恶德,裂开一大穴,由无间地狱现网,如用传家毛巾包裹之状,捕王投入无间地狱。大臣等则为月妃及菩萨之死,料理善后。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提婆达多,月妃是大爱道,护法王子即是我。」

注1 山本生谭(Daddara-jataka)虽于第一七二(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三卷六三页)及第三○四(同上第三十四卷二○二页)皆曾载出,但无如以上所引用之文意。

2 小难提耶猿本生谭底本为 Cullanandaka-j.今从异本及第二二二(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三卷二○○页),读为 Culanandiya-j.。

三五九 金鹿本生谭

〔菩萨=鹿〕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舍卫城某良家女所作之谈话。据传,此女为居于舍卫城之〔舍利弗、目犍连〕两大弟子之信者家中之女,信心诚笃,有纯净之心,归依佛法僧三宝,行善且贤,乐施与及其它善行。虽然如此,仍与于舍卫城中素性相同之邪教信者之家结缘论嫁,于是彼两亲云:「予等之女,信心诚笃,有纯净之心,归依三宝,乐施与及其它善行。汝等宗旨相违,如汝等不允依其所望,为施舍、参寺闻法、守戒法、行布萨,则予等不允出嫁,汝等自身可由同宗旨之家娶得女人。」

为彼女两亲之拒绝,男家云:「汝等之女,来予等之宅后,一切如其所望,予等决不阻碍。请允嫁女。」「如是可与应从。」于是于星运之吉时,举行庆祝婚仪,将女由自己之家伴来。彼女克尽妇道,勤劳不怠,谨事其夫如天,对翁姑守分。

一日彼女语夫云:「君!予思欲供养来予等家之长老等。」「甚善,如汝所愿实行供养。」彼女一日招待长老等表大敬意,奉献美味之食物,坐于一方。彼女云:「诸位尊师!此家人等为邪教信者,无信心,不知三宝之德,因此,只由予一人实行供养,请与受之。」长老承诺,常时仅于女处饮食。次彼女复向夫云:「君!长老等常时来予处,何故君不能相见?」女夫闻此:「甚善,彼此相见。」翌日,长老等食事终了,女告知其夫,夫往长老之所与长老等会见,坐于一方,于是法将〔舍利弗〕为彼说法。彼对法将之说法与行仪,起信仰心,自此以后,彼为长老设座、洒水,于食事中间,听闻法门。其后彼之邪教终告破坏。

于是,一日长老为彼二人说法,说明圣谛之理,说明终了,二人均入预流果。自此以后,自其父母以下,使者佣男之辈,一总舍弃邪教,归依佛法僧三宝。一日彼妻向夫云:「予欲出家。」彼谓:「甚善,予亦欲出家。」于是与多人之伴侣一同送彼女往比丘尼道院使彼女出家,自己又往佛所乞愿出家。佛使彼出家,后授与具足戒,彼等二人共修观法,不久即达阿罗汉果。

于是一日,法堂之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年少比丘尼,自己与夫有出家之缘,出家而修观行,达阿罗汉果。」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此女使夫由贪欲之罥得免,非自今始,前生彼女亦使昔之贤人等由死之罥得免。」言毕默止,佛应彼等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于雪山地方出生于鹿之族中,成长后,美丽可爱为黄金色,手脚如涂漆,两角似银绳,两眼如摩尼宝珠,颜如卷赤毛布之光亮。彼之配偶牝鹿,亦甚美丽,两鹿和睦快乐生活。各种之鹿有八万只均相随于菩萨。

彼等于此于此生活中,一猎夫于鹿之通路敷设罥索,一日,菩萨步履于群鹿之先,脚为罥索所缚,彼思:「切断〔罥〕索。」用力挣扎而皮破,再挣而肉破,再挣而筋破,罥系入骨。彼不能挣断罥索,觉死之恐怖,于被捕时扬声悲鸣。鹿群闻此,恐怖逃散,其妻亦逃,于鹿群中巡回不见菩萨:「彼必触及灾难。」于是急往彼所,流泪泣叫云:「君!君!汝非持大力者耶?而如何不能挣脱?速速加力挣脱。」彼女使彼加力唱第一之偈:

一 大鹿汝振勇 汝为金脚者

奋力断草罥 我独林中乐

菩萨闻此唱第二之偈:

二 全力我振勇 自由不能得

强固草之罥 紧缚捉我足

于是牝鹿云:「君心勿忧,予以自己之力,向猎夫愿求,付出予之生命,救助汝之生命。」彼女安慰大士,紧抱涂血之菩萨居于其处。猎夫携带刀枪如劫末之大火奔来,牝鹿见此,向菩萨云:「君!猎夫前来,予以予之力使汝得释放,汝心勿忧。」彼女退往猎夫之来路,立于一面,拜彼而言曰:「恩主!予夫黄金色,善品行,为八万之鹿王。」彼女言菩萨之德,为使鹿王获释,请杀自己而唱第三之偈:

三 猎夫!敷展树叶床 请拔汝之刀

汝今先杀我 次再杀大鹿

猎夫闻此,思为不可思议:「人间尚无为自己之夫而奉献生命者,而况兽类不待言矣,此为何耶?此鹿以人言而为善声善语,予今日应与此鹿及夫之生命。」彼对彼女起信仰心而唱第四之偈:

四 牝鹿发人语 未见亦未闻

牝鹿!汝今身有幸 大鹿亦如之

牝鹿见菩萨之得乐,大喜而述谢意,唱第五之偈:

五 今日放大鹿 喜悦如我愿

猎夫!汝为此义举 一切亲族乐

菩萨更又思考:「予之生命,牝鹿之生命,八万鹿之生命,皆为此猎夫之所赐,彼助予,予亦应助彼。由自己德之最优者而言:「对施与者当然应与返施。」彼往获食之所,发现一摩尼珠之山施之与彼:「友!自此以后,勿为杀生,以此立家而养妻子,施舍及为其它之善行。」菩萨与彼训诫而往森林之中。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猎夫是车匿,牝鹿是此年少比丘尼,鹿王即是我。」

三六○ 须逊第妃本生谭

〔菩萨=金翅鸟〕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厌出家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问彼曰:「比丘!汝厌出家为真实耶?」比丘白佛:「是为真实。」佛言:「汝何所见?」答:「因见一美貌妇人。」佛言:「妇人为不可守者。昔之贤人等,伴彼女往金翅鸟之栖所加以守护而不能如愿。」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铜〕王治国时,彼之第一妃名须逊提,为眉目美丽之女。尔时菩萨生为金翅鸟之一族,彼时龙岛称为塞鲁玛岛,菩萨住于岛中,金翅鸟之栖所。彼化为青年之相,往波罗奈与铜王相互赌博。有见彼之姿颜美貌,向须逊提妃报告:「如斯之青年与予等之王一同赌博。」彼女思欲见之。一日身著美艳装饰,来至赌博场内,混杂于使者之间见彼,彼亦见妃,二人互起爱著之念。金翅鸟王以威神之力,使都中吹起大风,家屋倒塌,人人恐怖,由王城之中逃出。

彼以自身之威力,使世间黑暗,彼伴妃通行于空中,到著自己栖所之龙岛。须逊提亦不知其来去之处,彼与妃共同行乐而与王共同赌博。

王有一音乐师名天之干闼婆为侍者,王不知妃之行踪,呼彼音乐师谓曰:「汝往陆道、海道一总各处搜索无遗,发现妃之行踪。」王遣其行,于是彼携带路用,由都门之外搜寻,到达婆留迦车国。此时,婆留迦车之商人等欲乘船往金地而行,彼往商人等之处云:「予为一音乐师,请免船资,予将为汝等演奏音乐,请携予前往。」彼等云:「甚善。」彼乘船出海,船亦顺利走出。一同谓彼曰:「请为予等演奏音乐。」「予将演奏,然予演奏时,鱼类将出而骚动,破坏我等之船。」「汝只演奏人间之音乐,则鱼类将不出骚动。请与演奏。」彼云:「然予演技甚劣,请勿为怪。」彼弹琵琶,线音不碍歌声,所奏之乐,音色美妙,使鱼类骚动,一尾摩竭鱼跳落船上,船被破坏,彼音乐师卧于船板之上,任风漂行,到著龙岛金翅鸟之栖所一株尼拘律树侧。

须逊提妃于金翅鸟王往赌博时,由宫殿下降至海滨散步逍遥,于彼处见音乐师,彼女识彼问曰:「何以来至此处?」音乐师说明一切。「汝勿忧心」,妃对彼安慰,携手登上宫殿,使彼睡于卧榻之上,彼恢复元气,与以天人之食,以天人之香水沐浴,著天人之衣服,饰以天人之香花,次再使彼卧于天人之卧榻,如是对彼照料。金翅鸟王归来时,则将彼藏慝,往时则与彼纵情淫乐。如是一月又半之时,波罗奈住民之商人等,为得薪柴及水,到达此岛尼拘律树下。彼与此等商人一同乘船返还波罗奈谒王,王正在赌博,彼取琵琶奏乐唱第一之偈:

一 提米罗树放香气1 小海于傍发潮音

须逊第妃虽远离 铜王陛下!诸欲恼人实刺吾

金翅鸟闻此而唱第二之偈:

二 如何汝渡海 如何见龙岛

乐天!汝与彼女会 汝云如何事?

于是乐天(干闼婆)唱次之三偈:

三 婆鲁迦车诸商人 为欲求宝船出海

船为摩竭鱼所坏 我依船板得漂浮

四 彼女身有旃檀香 常慰劳吾优柔语

彼如生母抱其子 彼女对吾行抱持

五 饮食衣服与卧具 彼女一切供养吾

彼女又自抛爱眼 铜王陛下!如是之事汝应知

音乐师语毕,金翅鸟起悔悟之念:「予虽住金翅鸟之栖所,但不能守护彼女,如此身价之女人,又有何用?」于是彼将彼女运回,交还铜王而去。自此以后,即不再来。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明圣谛之理竟,厌出家之比丘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金翅鸟王即是我。」

注1 依注释书,提米罗树在尼拘律树之周围,小海为在尼拘律树侧之海。

第二章 色高品

三六一 色高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为向〔舍利弗、目犍连〕殊胜弟子二人所作之谈话。某时之事,二人大长老等,思:「于雨安居间,住空屋以为乐。」向佛拜辞,弃弟子群,自身携衣钵离祇园而去,住于某边鄙村落森林之中,以一食残食之男,供长老等之役使,住于同处之傍。彼见长老等之和睦生活,自思:「此二人生活非常融洽,予能否使彼二人之关系分裂?」彼往长老舍利弗之所问曰:「尊师!汝与彼尊者大目犍连长老彼此有无某种怨怼?」「汝何出此言?」「尊师!彼于我见面时云:『舍利弗之出生、种姓、族类、地位,其它各点,如见闻、书籍知识及神通等等之上,如何能与我一同。』尽为举出汝之缺点。」长老发笑,言曰:「汝勿言,且他去。」

彼其后一日,又往大目犍连长老之处为同样之话,长老亦发笑而言曰:「汝勿言,且他去。」于是即往长老舍利弗之处问曰:「彼食残食之男,往汝处作某种之言耶?」「唯然,法友!与予谗言,可将彼驱去为宜。「诚如所言,逐彼离去。」于是目犍连谓曰﹕「汝不可住于此处。」弹指追彼离去。二人和睦相处,赴佛之处礼拜而坐。佛于会见后问曰:「安居生活快乐否?」「世尊!食残食者一人,欲分裂我等友谊,分裂不成而逃走。」佛言:「舍利弗!此人思欲分裂汝等,分裂未能成就而逃,非自今始,前生亦复如是。」佛应长老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森林中之树神,此顷狮子与虎栖于森林之山窟中,有一只豺奉仕此二狮虎,食彼等之残食,身体壮大。一日彼思:「我尚未曾食狮虎之肉,我须使此二者相互恶化,使二者冲突打架而死,然后我食其肉。」彼往狮子之处问曰:「主人!汝与虎先生似乎彼此含有嫌隙?」「汝由何而知?」「主人!彼于我往见时云:『狮子身体之毛色、高大、素性、力量及能率均不及我之十六分之一。』彼尽举君之缺点。」狮子问后云:「汝勿言且去,彼决不云此事。」豺于是又往虎之所,语相同之话,虎闻其言,往狮子处问曰﹕「吾兄!君为如是如是之言?」唱第一之偈:

一 色高生有力 精进且刚牙

强腕无能胜 汝曾为此言?

刚牙狮子闻此唱次之四偈﹕

二 色高生有力 精进力腕强

刚牙无能胜 予曾为此言?

三 全等斯共栖 友!强腕者!汝若兴害意

今与汝共住 我心实不快

四 好闻他人语 如实生信者

与朋友疾离 且多起怨怼

五 心常放逸疑无因 只求瑕疵非友谊

如儿偃卧母之怀 不信谗言真友谊

狮子以此四偈说友之德,使虎闻之。虎云:「是予之过。」彼向狮子谢罪。彼等仍于其处和睦生活,而豺则逃往他处。

结分 佛述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是食残食之男,狮子是舍利弗,虎是目犍连,而对事体经过目观者森林中栖住之神即是我。」

三六二 验德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以德试验之婆罗门所作之谈话。据传王云:「此〔婆罗门〕为德具备之人。」而比对其它之婆罗门更加另眼看待。彼自思:「王以我为『具德者』,比对其它之人特别看待,又以我为『过目不忘多闻者』,学问品行皆甚伟大,我今将加以试验。」一日彼由知藏官(库官)室盗取金货,知藏官对彼表示敬意,而无任何之言,然彼于第三次时,则以彼为盗贼于饭时加以逮捕,引至王前。王问:「此何为者?」官云:「彼盗王之宝。」王问:「婆罗门!此真实耶?」答曰:「大王!予非盗王之宝,予因对学问与品行何者伟大,发生疑问,思欲探究其中之理,三度窃取金货,而被此人所缚,伴来王之眼前。予至今始知品行较学问尤为重大,予已无为家族生活之必要,予请求出家。」彼被许可出家,自己宅门不曾一顾,往祇园精舍向佛发愿出家。佛许彼出家受戒,彼于受戒后不久,达内观之结果入最上果(阿罗汉果)。

于法堂之中,开始论议:「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婆罗门,为试自身之品行,出家修行内观,达阿罗汉果。」佛出彼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不只此人,前生亦有贤人等试品行而出家,为自身等得安住之处。」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某婆罗门家。达成年后,于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往波罗奈谒见国王,王与彼司祭之地位。彼守五种戒法,王以彼为正直之人,持有敬意,彼思:「究竟王对予之德行持有敬意,或认予具有闻而不忘之才?」一切与如上所说之故事相同。然于此处婆罗门云:「今予知品行较学问尤为重大。」而唱次之五偈:

一 戒胜抑学胜 吾先怀疑惑

今知戒胜学 吾已无疑惑

二 生空族亦空 戒为最上者

凡不具戒者 学亦无有要

三 不立于法剎帝利 不依法之毘舍种

凡此两者弃此世 将生恶道定无疑

四 剎帝利与婆罗门 毘舍首陀旃陀罗

弗拘沙(清扫夫)等皆守法 升入天界为平等

五 种族友吠陀 来世不安乐

己持清戒者 来世得安乐

大士语如是之戒德,王许其出家,即日入雪山,出家入仙人道,得神通与禅定,成为生梵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试品行出家入仙人道者即是我。」

三六三 惭本生谭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给孤独长者之友,住于边鄙地之长者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二者皆于第一篇第九章最后之本生谭〔第九○忘恩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一卷一九五页〕中详细说明。然此处住于边鄙地长者之男等,失去一切之路费,失自己之所有物而逃,向波罗奈之长者求援,长者云:「对向自己之处来者,不为应为之事者,为不知报恩之人。」于是唱次之诸偈:

主分 一 嫌无惭耻意 只言汝为友

不为胜行者 吾不思为友

二 身行口始言1 不行口不言

不行而言者 贤者所藐视

三 常行放逸疑无因2 只求瑕疵非友者

如儿卧于母怀中 挚友不被他分裂

四 具有效果与功德 担负人间之重荷

心中生起欢喜事 赍与赞赏增快乐

五 独处有妙味3 味寂静妙味

吸法悦妙味 无恶无怖畏

如斯大士恐交恶友,依独栖达不死之大涅槃,把握教之极意。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波罗奈之长者即是我。」

注1 此为第三二○,喜舍本生谭之第二偈所出,参照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喜舍本生谭之偈。

2 此为第三六一,色高本生谭第五偈所出。

3 此为法句经第二之五偈。

三六四 萤本生谭

此一萤本生谭问答于大坠道本生谭(第五四六)中将详细说出。

三六五 蛇使本生谭

〔菩萨=谷物商〕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老人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以前萨拉迦猿本生谭〔第二四九,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三卷二七○ 页〕中已详加说明,此处则说此老人对一村中出家少年责骂鞭笞,少年逃避,脱去法衣。再使少年出家,仍如前状,三次还俗,又再出家,使少年不喜再见彼。

法堂之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老人,与自己之沙弥不能为共同或各别之生活。沙弥知其恶处,不喜见彼。少年为一心地善良者。」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此沙弥前生即心地善良度日,知人之恶点,二度不喜再见其人。」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经商谷物之家,达成年后,贩卖谷物,以营生计。

时有一弄蛇人,捕一猿调教诸艺,使其弄蛇。当波罗奈告示祭日之时,彼托猿于谷物商之处,七日间步履巡回,弄蛇舞踊;商人亦与猿种种食物。至第七日弄蛇人由热中祭乐场中归来,以竹杖三度打猿,携彼往园中加以捆缚,然后自己就寝。猿解其缚,跳上庵罗果树,食庵罗果。弄蛇人醒觉,见猿在树上,彼思:「必须以甘言诱出,加以捕获。」彼与猿谈话,唱第一之偈:

一 汝友有善颜 吾因赌博负

投予熟庵罗 因汝而有食

猿闻此唱残余之偈:

二 吾友!汝实为伪者 虚言以赞吾

何时见闻汝 对猿有善颜?

三 弄蛇者!如我在汝心 汝尚在我心

汝狂入谷仓 鞭笞饥饿吾

四 我思苦卧事 至今吾战栗

纵然登王位 不与庵罗果

五 住室之良家 幸福且无欲

贤者如斯者 适当结友谊

猿为斯语后,入森林中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弄蛇人是此老人,猿是沙弥,谷物商即是我。」

三六六 棍比耶夜叉本生谭

〔菩萨=队商〕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厌出家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向彼问曰:「比丘!汝厌出家是真实耶?」比丘白佛:「世尊!是为真实。」问:「见何耶?」白曰:「见著饰物之妇人。」佛言:「比丘!此五种之欲,乃一棍比耶夜叉混以毒物置于路上如蜜之物。」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队商之家,达成年后,由波罗奈载五百车商品,为贩卖而出发。行至大道森林之入口时,召集队商于前教示曰:「此路上有含毒之树叶、花及果实,汝等食此前所未食之物,如不问予即不可食。又怪鬼类弃置盛以生姜饭之袋及种种搀毒之甜蜜果实,如不告我则不可食。」于是出发前行。有一名棍比耶夜叉,于森林中央道路某处敷展树叶,搀入毒性之蜜汁,自己则于道路近傍为采集蜜汁之状,叩击树木,各处徘徊。不知者思为:「此乃为修功德而置者」,取而食之,即丧失生命,而为怪鬼类来食人。

菩萨之队商等或有贪欲之性质者,不能忍耐而食,贤明人等云:「使菩萨闻知而后食。」于是持蜜叶而站立。菩萨见此,使持蜜叶者舍弃,而最初食者已死,半分食者与以吐药,使毒物吐出,更与四种之蜜,以救助惠荫彼,得以保住生命。菩萨则往自己所望之处,卖去商品,还归自己之家。

一 毒物为蜜色 蜜味与蜜香

棍比耶夜叉 森林内投毒

为饵求食者 以为彼食物

二 人思此为蜜 误而食其毒

因而得苦果 彼等遭逢死

三 善虑此之毒 贤者能避之

病毒被烧者 幸福得安乐

四 人间亦如是 诸欲如投毒

为欲所缚者 肉身为死虏

五 弱者亦同此 助长增烦恼

常避此等欲 超越世之执

结分 佛述此等唱现等觉者之偈,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厌出家比丘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队商之长即是我。」

三六七 九官鸟本生谭

〔菩萨=少年〕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佛说:「诸位法友!提婆达多尚不能使我怖畏」,所作之谈话。

主分 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出生于某资财富有之家,幼年之时,与其他幼童等同在村之入口尼拘律树下玩耍。时有一贫困生活之医生,彼于村中,不得任何工作,离家来至此处,见一蛇于树叉处出首而眠,彼思:「予于村中未得分文,今骗此儿童等使为蛇咬,然后予为愈之,可有收获。」彼向菩萨云:「汝见九官鸟之子可以捕之。」「唯诺,予将捕之。」「汝观彼眠于树叉。」彼不知为蛇,登树上攫取其首,始知为蛇,然亦不能退返,于是急行捉住而投出,蛇落于医生项上紧紧缠绕,强力啮之,医生倒地,彼即逃去。诸人集合,大士前来为诸人说法:

一 彼指此黑蛇 九官鸟之子

彼为邪教导 终为蛇啮倒

二 不打不杀者 彼欲打杀之

如斯败卧事 如此倒地人

三 不打不伤者 彼欲打伤之

如斯败卧事 如此倒地人

四 如人握尘土 逆风投散之

此尘伤其身 如此倒地人

五 对无害者兴害意 违逆清净无执人

对此愚者祸还来 犹如逆风投细尘

菩萨唱此等之偈。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贫乏生活之医生是提婆达多,知物之少年即是我。」

三六八 竹铐本生谭

〔菩萨=少年〕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有关般若波罗蜜所作之谈话。尔时佛言:「汝等比丘!不只现在,前生如来即有智慧,方便善巧。」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资产财富之家,一总应为如前之故事。然唯此处医生之死,村人谓其杀人,以革纽缚起诸儿童等云:「此事应引至王前。」于是将彼等送往波罗奈。菩萨于途中教示其它诸儿童等:「汝等勿惧勿怖,于王前应有快乐气氛,国王陛下将先问我等,然后由予承接。」皆曰:「甚善。」依菩萨之言予以同意。

王见一同不畏不怖,气度大方,自思:「村人谓此辈杀人,以革纽缚来,彼等遭遇此等苦痛而不怖畏,气度大方,此辈缘何心不忧虑?予将问彼等。」于是唱第一之偈:

一 落入敌手中 以竹铐打缚

颜色甚沉著 何故汝无忧?

菩萨闻此,唱他之四偈:

二 依忧与依叹 不得少许利

知彼之忧苦 使敌心欢愉

三 贤者应知事决处 灾祸逢时不动容

彼之颜色仍依旧 敌者见之心烦恼

四 读诵神咒及爱言 依予家系善施与

得利之法亦有时 依彼致力为家计

五 此利吾与他 皆知非应得

无忧心断念 业牢今奈何

王闻菩萨说法,调查事之缘由,判明彼等无罪,除去革纽,授大士以大名誉,任命为王自身之圣事、俗事两方之顾问大臣宝。其它诸儿童等亦授大名誉,各各授与土地。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波罗奈王是阿难,儿童等是首位次位之长老,而贤明少年则是我。」

三六九 知友本生谭1

〔菩萨=天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不从顺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四门本生谭2中将再说明。

主分 彼知友者被投入海中,因彼之欲深,更向前行,于地狱中被煮之有情所居之突起地狱,彼思为一都会,入于其中,头为入挂有剃刀之车轮。时菩萨为天子,巡回至突起地狱,彼〔知友者〕见而问,唱第一之偈:

一 对天人言予何为 如何邪事予曾为

予之头将被拔去 车轮在予头上绕?

菩萨闻此唱第二之偈:

二 悦乐兴宴水晶宫 白银宫与摩尼宫

超梵天有黄金宫 汝有何要来此处?

尔后知友者唱第三之偈:

三 比此更有一富乐 此处应有如彼处

依如是想我前来 汝今见予陷破灭

于是菩萨唱其它之偈:

四 以四欲得八 以八得十六

十六三十二 汝贪得车轮

因贪得灾者 车轮顶上绕

五 欲上难扩充 因贪乃至于

世间贪欲人 头负刀车轮

知友者为此话已,身被磨碎,车轮倒下,彼不再能言,天子回归天上自己之处。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知友者是此不从顺比丘,天子即是我。」

注1 可参照第四一,罗娑伽长老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一卷三○四页),第八二,知友本生谭(同上第三十二卷一二六页),第一○四,知友比丘本生谭(同上一八六页)。

2 此处之大知友本生谭,即指四门本生谭(第四三九)而言。

三七○ 苏芳树本生谭

〔菩萨=鹅鸟〕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调伏烦恼所作之谈话。此故事在水本生谭〔第四五九〕中将再说明。此处佛呼比丘言曰:「烦恼乃可怖之物,纵令少许,亦如尼拘树林之状,使人陷于破灭。昔之智慧者等皆以为可怖之物。」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金色鹅鸟之一族,达成年后住于心峰山之黄金窟中,食雪山地方之自然池沼中之稻,食后归还。如是彼于往来之中途,有大苏芳树,彼往时于其处休息而往,还时亦于其处休息而还,于是与宿于其树之树神相亲。其后有一鸟于一株尼拘律树上啄食一粒果实,往落于苏芳树上,落粪于树叉之间,其后尼拘律树成株。当其四指大时,芽叶赤色,非常美丽,鹅王见此呼树神曰:「苏芳树君!尼拘律树生于树上,生长而行破坏,不可使之生长,破坏汝之宫殿,汝应拔除之。应怖之物当怖之。」彼与苏芳树神共语,唱第一之偈:

一 鹅鸟敬告苏芳树 贵君!尼拘律苗生汝处

根干行将抱汝腰 汝之生命将断除

苏芳树神闻彼之语,不与接受唱第二之偈:

二 尼拘律树生长善 予将赖彼得茁壮

犹如予之父或母1 彼亦如是为生长

鹅鸟于是唱第三之偈:

三 乳树生乳汁2 汝腰实可恐

予将呼飞去 不喜其生长

如是言毕,鹅王展翼向心峰山飞去,自此以后,再不来息。其后尼拘律树生长,于树生一树神。因尼拘律之生长,苏芳树毁坏,树神宫殿与树枝一同落下,尔时树神回忆云:「鹅王言见此未到之灾难,然予未依其言。」树神悲叹唱第四之偈:

四 我今甚恐怖 喻如须弥山

不守鹅鸟语 我今逢大难

尼拘律树生长,苏芳树皆被破坏,仅余树株,树神之宫殿消灭无余。

五 生长危害己所依 贤士不赞此生长

深恐自己之溃灭 智者努力绝其根

此第五之偈为现等觉者之偈。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五百之比丘达阿罗汉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金色之鹅鸟即是我。」

注1 「犹如予之父或母」彼生长后,至如父母老后时期,儿女即为所依赖者,此句为将为予之依赖之意。

2 尼拘律树分泌如乳汁状之胶质甚多,故称为乳树。

第三章 半品

三七一 长灾拘萨罗王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于憍赏弥城引起纷争者等之谈话。当大众皆来祇园精舍忏悔时,佛呼彼等言曰:「汝等比丘!汝等为予之实子,为由予口所生之幼子,父所与之教训,而为幼子踏破蹂躏实为不宜,然汝等不行予之教训。昔之贤人等,使杀两亲夺王位之贼于森林中入自己手中,因向贼云:『两亲所与之〔教训〕不可违背』而不与杀戮。」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于此本生谭之中,于僧伽贝达伽本生谭1中有详细说明。

主分 长寿王子于森林之中,彼取枕于自己之膝而卧之波罗奈王之髻,彼云:「今可切割杀予两亲之贼为十四片。」彼将刀举起。只于此一剎那,彼忆起两亲所与之教训,彼思:「纵令舍弃生命亦不可违背两亲之教训,只可对王予以责难。』于是唱第一之偈:

一 大王!王所为如是 一切任予意

使予由苦脱 是为何道理?

王闻之唱第二之偈:

二 儿!我所为如是 一切随汝意

使予得脱苦 并无何道理

于是菩萨唱其它之偈:

三 善行为于外 善言表于外

死时为有护 非是他财宝

四 骂我与打我 胜我夺我物

如是怀思者 不得息其怒

五 骂我与打我 胜我夺我物

不怀如是思 其怒自平息

六 以怒为怒者 终难得镇定

以爱可镇怒 此为永久法

菩萨如此语毕云:「大王!予不伤卿,请卿杀予。」彼以手中之刀使王握之。王曰:「否,予决不对汝伤害。」王立誓后与彼一同还都。王向大臣等介绍:「诸位!此拘萨罗王之王子是长寿王。彼为对予施与生命之人,对此人不可与任何伤害。」王以自己之姬妻与之,使彼坐于其父王之王位。自此以后,二人彼此和睦共行王事。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父母是今王族,长寿王子即是我。」

注1 于现存之本生谭中,无僧伽贝达本生谭之名,此或系山提贝达本生谭生谭。﹙第三四九破和睦本生谭。﹚之误。

三七二 鹿儿本生谭

〔菩萨=帝释天〕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老人所作之谈话。彼使一儿童出家为沙弥,对彼恭谨仕奉,后得病死。老人因彼之死,悲痛不堪,大声喊叫哭泣,到处狼狈巡回。比丘等亦不能使其断念,于法堂中开始议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老人,因沙弥之死而泣叫徘徊,此概为彼怠于死观之修行。」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此非今始,前生此者之死,彼亦泣叫徘徊而走。」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成为帝释天之身。时有迦尸国一住民,彼入雪山地方出家修仙人之道,取种种果实,维持生命。一日,彼于森林中发现一丧母之鹿儿,彼伴归道院,与以食物养育。鹿儿形体殊胜,美丽无比,行者看顾如子,不厌其烦。某日鹿儿食草过多,消化不良而亡,行者云:「我儿死去。」泣叫徘徊于各处。时帝释天王巡察世界,发现行者:「予将使其感化。」立于空中,先唱第一之偈:

一 舍弃在家身 出家为沙门

汝由死者后 忧心非善事

行者闻此唱第二之偈:

二 帝释天!不论人或兽 同为共住者

胸中起爱念 不能无忧虑

于是帝释天唱次之二偈:

三 已死又叹死 泣叫诉愚痴

仙人汝勿泣 贤者言无益

四 婆罗门!死者已去 泣若复苏

相互皆集 为亲者泣

帝释天说此语,行者知泣之无益,彼谢帝释天唱次之三偈:

五 如火注苏油 不断燃烧我

如以水注之 消怖无所余

六 我胸插一箭 彼实为拔取

烦恼忧我儿 今已尽除去

七 为吾拔取箭 离忧心澄澈

婆娑婆!予今闻汝言 无忧亦无泣

帝释天于教诫行者后,归自己之处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行者是此老人,鹿是沙弥,帝释天即是我。」

三七三 鼠本生谭

〔菩萨=师尊〕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有关对阿阇世王所作之谈话。此本生谭于稃本生谭(第三三八,南传藏第三十四卷)中详细说明。此处佛见王仍同样一度与王子戏、一度闻法,佛知:「王因〔王子〕将起恐怖之事。」佛言:『大王!昔之诸王,对可疑者疑,而云:『予等成为荼毘之烟时,彼等仍将归来为王。』终能退除不幸恐怖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于得叉尸罗出生于一婆罗门家,为一名高之师尊。波罗奈王之雅瓦王子在彼之前修习一切学艺,彼思欲得离去之许可,向师尊说明。师尊自思:「此者将为其子而有灾难。」彼依人相术得知:「予将为之让解。」彼于是寻一譬喻之例。尔时彼有一马,脚生肿物,为愈其马,伴马至厩中。近厩有一井,由其厩出来一鼠,咬马脚之肿物,马不能避;一日马不能耐痛,鼠来咬其肿物,马以脚踢杀,落于井中。马夫等不见鼠云:「此间鼠来咬其肿物,近顷不见,彼往何处?」菩萨善知其理由:「彼等不知鼠往何处,杀鼠投入井中之事,唯予知之。」彼以此理由为譬喻,作第一之偈赠与王子。彼今继续探寻譬喻,彼马之肿物痊愈时,由其处出而入于麦畑:「可食麦!」菩萨见马首由垣穴突入,以此为喻作第二之偈,赠与王子。而第三之偈,则以自己智慧之力缀成,亦赠与王子。菩萨云:「王子!汝登上王位后,往黄昏水浴场之莲池时,行至最上之阶梯中,唱第一之偈。汝入汝住居之宫殿时,行至最下阶梯中唱第二之偈,然后行至阶梯之最高之中唱第三之偈。」

彼王子还为副王,父王崩后,继承王位。彼得一子,王子十六岁时,思得王位,欲杀其父王,向其属下人等云:「予父尚年少,待吾父为荼毘之烟时,予已年老瘠弱,此时予得王位,有何利益?」属下皆言:「王子殿下!汝自不能往边鄙之地作贼,自将以某种手段杀之以取其位。」彼云:「甚善。」于王宫中,前往王于黄昏浴水之莲池近傍,〔思:〕「于彼处杀王。」于是彼手持短刀站立。王于黄昏云:「莲池之上景色奇丽,予将为水浴。」王遣一婢女名鼠者前往莲池水面扫除,发现王子,王子恐自己工作暴露,将彼女切成两段,投入池中。王往水浴,其它人等云:「今日鼠婢女未还,彼女前往何处?前往何处?」王曰:

一 何处能行去 斯言人骚动

唯吾一人知 鼠被杀井中

王唱第一之偈,来至池畔。

王子云:「予之事已为予父所知。」于是恐惧而逃,向自己之从者告知。经过七八日时,彼等又向王子云:「王子殿下!若王得知,决不沉默,彼概以想象之言,请即杀之。」彼于后日,再手执短刀,立于阶梯之下,各处等待下手之机会。王曰:

二 此处又彼处 汝还如驴马

杀鼠投井中 今又欲食王

王唱第二之偈而来。王子又以为父所发现,恐怖而逃去。经半月后:「今可扔掷铁铲杀王。」于是取一长柄之铁铲等待。王曰:

三 汝幼无智者 初立为少年

今取长铲待 不与汝生命

王唱第三之偈毕,登至阶梯之最上阶,彼于是日不能得逃,彼伏于王之足下云:「大王饶命。」国王责彼,系之以锁,投入狱中。王于白伞之下坐于装饰王座云:「吾等之师尊,乃闻名四方之婆罗门,知予有此灾难,授予三偈。」王大欢喜自述感兴,唱余下之偈:

四 居天堂世界 无儿女孝心

我儿为所魅 不得由灾脱

五 修习一切学 劣优与中等

知一切之意 虽然不应用

如是有时节 闻者有意义

其后王死,王子登上王位。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四方闻名之师尊即是我。」

三七四 小弓术师本生谭

〔菩萨=帝释天〕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有关故妻诱惑所作之谈话。彼比丘白佛:「世尊!予因故妻而厌出家。」佛言:「比丘!此妇人为汝不利之事,非自今始,前生即为此女而有被以刀切首之事。」佛应比丘等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帝释天。时波罗奈有一青年婆罗门,于得叉尸罗修学一切学艺,人呼其名为小弓术师贤者,尔后其师云:「此人修学与我同等之学艺终了。」以自己之女许彼为妻。彼伴女往波罗奈旅行,途中有一大象所居之空旷之处,彼处无一人能入。小弓术师贤者对彼遮路并不在意,伴妻进入森林。于林之中部,大象出来,彼以箭射穿象之额头,箭由后方穿出,象当场倒地,弓术师贤者安全通过其处,更进而达到他一森林。其处有五十人盗贼于道路打劫,彼亦不听人之遮拦,径入其处。贼等杀鹿,于道侧为料理肉食,彼适来至餐食之处,贼等见彼附有装饰道具及美饰之妻,一齐抖搂精神,欲行捕捉。

贼首善观人相,彼见此人,知为非常之人,不许任何人立起。弓术师贤者向其妻云:「汝往请求与我等一串肉食,将肉持来。」彼女前往云:「请与一串肉。」贼首云:「此为予未曾见有之人。」命令与彼女以串肉,众贼说:「竟然请他品尝煮肉?」彼等将未煮之肉串递过。弓术师贤者只自视甚高,彼怒云:「竟与我以未煮之肉!」众贼云:「汝何言?汝为男人,我等亦非女人!」语中含毒,起立相向而来。弓术师贤者以四十九只箭射倒四十九人,但无射贼首之箭,彼之箭囊恰有五十只箭,其中一只射象,四十九只射贼。彼将贼首打倒,坐其胸上:「予取此贼之首。」由妻之手持刀使近前来。此一剎那,其妻起恋慕贼首之念,以刀靶交贼之手,使夫握刀鞘之尖,贼首拔刀出鞘,切断弓术师贤者之首。贼杀彼后,伴女而行,行走中间,问其家世,女云:「吾为得叉尸罗四方闻名箭师之女。」「如何与彼男相结合?」「予父谓:『此子修习学艺与予相等。』喜而将予嫁与此人,予因对汝生有爱情,使自己家中招赘之夫主为汝所杀。」贼首自思:「自家招赘之夫被杀,他日彼又发现一男,予将依然如此被杀,予必须舍弃此女。」二人行至途中遇一浅川,到处积满流水,彼云:「川中鳄鱼猛恶,一同如何得过?」女云:「汝将饰物,道具及予之上著,一同持往彼岸,然后返来伴我渡过。」男云:「甚善。」将饰物及道具一切携带无余,入川故作深渡之状到达彼岸,弃女不顾而去。女见此高呼:「夫主!汝何故无端欲行弃我,请还来伴我而行。」彼女与彼共语唱第一之偈:

一 婆罗门!一总汝荷取 汝已到彼岸

由今速还来 使我一同渡

盗贼闻此,立于对岸,唱第二之偈:

二 长亲不相亲 有信者无信

妇人!汝欲更换新 吾亦换他人

吾今由此去 更为远旅程

盗贼云﹕「吾由此更有远行,汝且立此。」女闻泣叫,贼则持饰物道具而逃。彼女因愚而欲深,陷于如此之破灭,成为无依之身,来至耶拉伽拉草丛之中,卧地而泣。在此一剎那,帝释天巡察世界,见彼女为过欲而损身,主人情人均皆丧失,帝释思对之「与以嘲弄羞辱」,与摩兜丽(天之御者)及五髻(干闼婆)往其处,立于川岸,帝释命令:「摩兜丽!汝化为鱼,五髻!汝化为鸟,予化为豺,口中食肉,经过彼女面前。予行其处,摩兜丽汝由水中跳出,落于予前,于是予弃口中之肉,跳往取鱼,此一剎那,五髻汝挑起肉片飞往空中,摩兜丽汝则跳没于水中。」于是摩兜丽为鱼,五髻为鸟,帝释天为豺,口含一片之肉,来至彼女之前。鱼由水中跳出,落于豺之前,豺弃口中肉片,为取鱼而跳起,鱼跳起落于水中,鸟则挑起肉片,凌空而去,豺则双方丧失。女于耶拉伽拉草丛中见之,面现阴郁而坐,彼女知此:「因欲过深受损,鱼肉均不可得。」如家之破栋,纵声大笑,豺闻此唱第三之偈:

三 耶拉伽拉丛 谁为呵呵笑

此处无歌踊 亦无拍掌者1

汝此美牝犬 何故泣时笑?

彼女闻此唱第四之偈:

四 汝豺江步伽 愚昧乏智慧

鱼肉均被夺 如同乞食悲

于是豺唱第五之偈:

五 易见他人过 见己之过难

失夫与情人 汝亦如是悲

女闻豺之语云:

六 兽王江步伽 诚如汝所言

今后吾将行 从顺依夫者

帝释天王闻彼女之无品行不道德之言,唱最终之偈:

七 盗土器者 将盗金器

汝既犯罪 再又为恶

帝释为斯语,使彼知耻悟非,归自己之处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厌出家比丘入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弓术师是厌出家之比丘,彼女是比丘之故妻,帝释天王即是我。」

注1 talam va susamahitam 为手掌落下。即不能鸣之意。

三七五 鸠本生谭1

〔菩萨=鸠〕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关于一欲深比丘所作之谈话。有关欲深之故事,前已屡屡详述,佛对此比丘问曰:「比丘!汝之欲深为真实耶?」比丘白佛:「世尊!予实如是。」佛言:「比丘!此非自今始,前生汝即欲深,为欲深而失去生命。」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鸠之一族,栖于波罗奈长者厨房之柳篮中。有一只鸦,贪食鱼肉,与彼为友,栖于同所。一日,彼见诸多之鱼肉,思欲食之,现出呃逆之状,卧于柳篮之中。鸠云:「君来同我前往拾饵。」鸦云:「予消化不良而卧,君自前往。」彼自不往,鸠行之后彼思:「妨碍予之敌者已去,于是可以随心所欲食鱼及肉。」而唱第一之偈:

一 今我安易无病障 鸠之出行我欢喜

我今随心得欲为 如是肉菜我著力

厨夫等煮鱼肉而出厨房,使风吹身体之汗。彼由篮出,隐于盛美味食物之钵中,钵乃哗啦作响,厨夫急来捕鸦,以生姜及白芥子为粉混入腐酪,以小石摩洞,擦入身体之中,以线缚彼之颈,投入柳篮之中而去。鸠返来见此云:「何处来此蠢物,乃卧于予友篮中,予友粗暴,归来必将杀彼。」鸠嘲鸦唱第二之偈:

二 汝有冠之鹤2 以鹿为祖父

此贼为谁者 汝鹤!速由此处去

予友鸦凶猛 彼归汝无命

鸦闻此唱第三之偈:

三 我被厨司儿 抓我为如是

捏粉涂我身 汝止勿笑我

彼尚为戏言更唱第四之偈:

四 善浴善涂 饮食物饱

琉璃之玉 系于汝颈

迦且遮罗 汝往该城

于是鸦唱第五之偈:

五 无论汝之友与敌 迦且遮罗不可去

我于彼处切断尾 颈上为我悬小石

鸠闻此唱最后之偈:

六 友!汝今遭逢此 如是汝之运

人间之荣华 非鸟受用所

鸠为是言诫鸦,不住其处,展翼飞往他所。鸦则亡命于其场。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欲深之比丘入不还果--于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鸦是欲深之比丘,鸠即是我。」

注1 可与第四二鸠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一卷),及第二七四贪欲本生谭(同上第三十四卷)参照。

2 此偈及次之第六偈,出自上记之贪欲本生谭。

第 六篇

第一章 阿瓦利耶品(渡守)

三七六 渡守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渡守所作之谈话。此渡守为一无知愚钝之男,世间之人如是传说。彼既不知佛宝等三宝之功德,亦不知其它世俗贤者之功德;彼易怒、粗鲁且甚凶暴。尔时,某国之比丘欲侍佛而步行前来,某夕抵达阿致罗筏底河岸,而向渡守告曰:「优婆塞!予思渡向彼岸,请君出船渡我。」彼恳切请求,然渡守粗率回答:「贤者!今日时间已迟,可向他处宿泊。」比丘强求:「优婆塞!予来此处,不知向何处宿泊,请携予至对方一行。」彼甚恼怒云:「汝来,和尚。」彼使长老登船,冲浪猛进,船被浪打,长老衣尽湿,于蒙暗黄昏之中到达对岸,急赴精舍,但是日已不能侍佛。

次日,彼出至佛前,向佛敬礼,坐于一方。佛向彼会谈问曰:「汝何时到来?」彼白佛曰:「昨日来此。」佛又问曰:「何故今日前来侍佛?」彼详细告白理由,佛闻其事言曰:「比丘!彼之易怒非自今始,前生即已如是,今日不只汝为所苦,于前生贤人等亦为彼所苦。」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婆罗门一族之中。成长后,赴得叉尸罗,修得一切技术,遂出家,长久期间在雪山中食果实等以为生活。某时,为得盐酢之日用品,来至波罗奈之都,宿于国王之禁苑。翌日行经都中各街行乞,尔时国王行经宫苑前来见彼,受彼威仪之感动,请至宫廷,供养饭食,并约定停留于宫苑之中,而日日起驾来访,向彼表示敬意。尔时菩萨向彼说明此事:「大王!王实应舍离四种恶因,精进而善持忍,成就慈悲之念,以正法治国。」并教说两种禁戒。

一 地上之主勿发怒 御车之主勿发怒

不可以怒去酬怒 王得国土之尊敬

二 或在聚落或往林 或往海滨立岸边

我今得说一切处 御车之主勿发怒

如是唱以上之二偈,如是菩萨日日向王说此等之偈不倦,王非常庆喜,施与菩萨价值一百千金之聚落,然彼与以拒绝;如是菩萨于此处住十二年间。彼自深思:「予在此处停留甚久,思欲由今立即巡锡国内,然后归来。」菩萨秘密决心,不告于王,只向园丁语及此事云:「予今于此处,心感疲倦,暂时巡游国内,再行归来。汝将此事,禀告王知。」当彼离去来至恒河岸边之渡场,彼处有一阿瓦利耶毘陀之愚鲁渡守,彼决不知有德人之德,又亦不知自己之得与不得。彼先渡欲渡恒河之人至对岸,然后收取工资,有时对不予船资之人发生争斗,多数被其打骂,实为不得利益之愚者。

佛现等觉者,就彼唱第三之偈:

三 恒河岸边之渡守 阿瓦利耶毘陀名

渡人然后求船资 争斗不绝少积财

菩萨往渡守之所云:「渡守!请渡予至对岸。」彼问曰:「沙门!汝得与吾如何之船资?」菩萨答曰:「吾友!予实为汝说示如何增长财宝、增长幸福、增长法功德。」渡守自思:「彼将如何对我说得?」于是渡彼至对岸,强请曰:「请与我船资。」菩萨向彼云:「甚善,吾友!」于是为说第一财宝增长之法,唱次之偈:

四 未渡之前常求资 送对岸后勿求资

船人!已渡之后人之心 易变未渡前之心

渡守自思:「此实不过对予之训诫。今彼此外将与我以何物?」于是菩萨又云:「船人!此实增长财宝之法。其次今说幸福与法宝之增长,汝宜善听。」为唱次之偈:

五 或在聚落或往林 或行海滨立岸边

我今为说一切处 奉告船人汝勿怒

如是,依此等之偈,说幸福与法宝增长之法。菩萨告曰:「此即为幸福与法宝之增长法。」愚痴之彼对其说法,更无何等考虑之回转而问曰:「此为汝所与之船资耶?」菩萨答曰:「唯然,船人!此即为船资。」渡守叫曰:「如此者于我何用?我所欲者由此以外之物。」菩萨答曰:「船人!除此之外,予无何物可与汝者。」渡守非常震怒:「然汝何故乘吾之船?」大声咆哮,而将修行者拉至恒河岸边,蹴其胸而殴其颜。

尔时佛言:「如是,比丘!此修行者对王说法而得聚落之赐,然为与此同一之说法,向无知之船人为之,却得颜面之被殴。因此,若欲为劝言,应向有心人为之,向无知之人则不可为。」于是现等觉者唱次之偈:

六 向王说之 得赐聚落

同一悲教 船人伤面

彼船人殴打菩萨之时,彼妻为彼持食物来,而见此修行者惊呼曰:「夫!此修行者为王所归依之人,决不可殴打。」彼益怒:「汝谓不可使我殴此伪装之和尚耶?」彼起立殴倒彼女,饭盒坏散,妊妇遂即流产。因此,诸人将彼包围:「此杀人之恶贼。」叫唤捕彼,捆缚押至王前。国王加以讯问,遂处彼刑罚。

佛现等觉者布演此等之真义,唱最后之偈:

七 打妻坏饭盒 胎儿堕地上

如明珠投暗 金言亦成空

结分 如是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此比丘得须陀洹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渡守是今之渡守,国王是阿难,修行者即是我。」

三七七 白旗婆罗门本生谭

〔菩萨=司祭〕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虚伪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所起之事实,于郁陀罗迦苦行者谭1(第四八七)中将再说述。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闻广知名之师尊,向五百之弟子等说示咒文。同时有一青年名白旗,为彼等之年长者,于北方之婆罗门族出生,彼就族姓,甚为自慢。彼于某日与其它之青年等一同经过某村向他村旅行,见一旃陀罗问曰:「汝为何种?」答曰:「予为旃陀罗。」彼对此男身所吹来之风,恐触及自己之身体,彼叫曰:「汝后退,可咒之旃陀罗!向下风而行。」彼急往上风而行,然旃陀罗较彼迅速立于上风之处,因此,彼愈益发怒,吼叫曰:「汝退,可咒之恶奴!」彼喧嚣叫骂。旃陀罗问彼曰:「汝为何种?」彼夸称:「予为婆罗门。」彼旃陀罗又重问曰:「汝若为婆罗门,得答对予之质问耶?」彼云:「唯然,予对任何问题,皆得回答。」旃陀罗曰:「汝若不得回答,予将汝踏倒,伏入予之股下。」旃陀罗作是言,青年自恃无恐:「汝来,开始。」旃陀罗之子得对彼质问之同意,乃发问曰:「汝青年!方位云何?」「方位乃东南西北之四方。」旃陀罗云:「予所问者非如是之方位,汝对此事,尚且不知,咒骂我触汝身体之风,实为可厌。」于是捉彼之肩,使身体弯曲,潜入自己之股下。

青年等归来,将此事实向师尊禀告。师向彼问曰:「白旗!汝被旃陀罗捉而潜入股下之事,为事实耶?」彼答:「唯然,是为事实,尊师,!此旃陀罗之子云我方位尚且不知,于是捉我潜入其股下。今将如何处之?予将使其蒙受重击。」彼对旃陀罗之子发激烈之怒心。于是师尊教曰:「白旗!对彼不可发怒,此旃陀罗子乃一贤人。彼对汝非就此方位之质问,乃其它意义方位之质问,此为汝尚未尝见闻觉知之事,世间尚有其它甚多未见未闻未觉知之事。」

于是师唱次之二偈:

一 汝实勿发怒 发怒非善事

世间诸多事 汝尚未见闻

白旗!实则父母者 即名为方位

赞美师尊时 亦名曰方位

二 家长与衣食 名彼为方位

白旗!达入高方位 苦难变幸福

菩萨对此青年说如是之方位。彼愈思愈感耻辱:「予被旃陀罗捉而潜入股下。」彼遂离此而去,往得叉尸罗,于知名师尊之前,修学一切技术。得师之许可,离得叉尸罗,巡游全国,实习一切技艺。彼来至某国境之一聚落时,见其附近住有五百之苦行者,彼习得彼等所学之技术、咒文、修法,遂依彼等亦为一苦行者,与彼等一同来至波罗奈之都,翌日行乞来至王之宫苑。王见苦行者等之威仪而感动,请彼等入内宫供养饮食,使彼等住于自己之禁苑。一日,王向苦行者奉献饭食云:「今夕到禁苑,我将亲自供养苦行者。」白旗往禁苑召集苦行者告曰:「诸贤!今日王将亲临。」而彼更向彼等下达命令:「实则我等一度被王尊敬,将得成一生幸福。因此,于此场合,或为飞跃之行、或卧刺座之上、或行五火之行、或为蹲踞之行、或为潜水之行、或读诵圣典。彼下此等命令后,彼则于自己庵室之门前,坐于安乐椅子之上,以五色之彩布包装之书籍一册置于极彩之桌上,向清秀之弟子四五人发问,解答其义。尔时王驾临此处,见此等邪行所为之风情,大为满足,而来白旗之处,与彼会谈,坐于一面。而彼与司祭耳语唱第三之偈:

三 身缠兽皮头编发 齿常不磨口常污

彼愿世人为此修 口诵此等诸咒文

彼等实否知真理 彼等实否获解脱?

司祭闻此唱第四之偈:

四 大王!多闻博学人 彼亦行邪行

虽依千吠陀 未必行正法

不得由苦脱 不得修善行

王闻此对苦行者失去尊敬之念。于是白旗自思:「此王对苦行者生有尊敬之念,然此司祭如以斧截断,与以破坏,予必须与彼问答辩难。」彼与司祭论议唱第五之偈:

五 虽依千吠陀 修行难脱苦

吠陀为无果 实行不须终

司祭闻此唱第六之偈:

六 吠陀非必为无果 如实修行常真实

知吠陀者博高名 行修行者到涅槃

如是司祭论破白旗之所论,使彼等苦行者皆为居士,与彼等盾、矛,任命为大官,奉仕于国王之侧。此所以被称为大官族之缘由。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白旗是虚伪之比丘,旃陀罗是舍利弗,司祭即是我。」

注1 本文亦称为郁陀罗迦苦行者谭,于第四八七有uddalaka-jataka。

三七八 达利穆迦辟支佛本生谭

〔菩萨=国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大解脱所作之谈话。所起之事端,已于所说故事之中说明。

主分 昔日,于王舍城摩揭陀王治国时,菩萨托生于王妃之胎内而出生,彼名呼为梵与王子。于彼出生之日,王之司祭之子亦同日出生,因彼容颜甚美,故名为达利穆迦。彼等均于宫中养育,互为亲密之友人。彼等十六岁之时,往得叉尸罗,修学一切之技术,然彼等思考:「我等修学一切法则技术,亦欲知各国之风俗习惯。」于是越村巡街,遂来至波罗奈之都,泊于某寺院中。翌日,出往波罗奈之街行乞而行。尔时于某家庭:「向婆罗门供养饭食,欲闻其教。」炊粥设席以待其来。彼等见此二人行乞巡回而来:「有婆罗门来。」于其家中请待,于菩萨之座席,敷以纯白之绢布,于达利穆迦之座席,则敷以真红之毛布。达利穆迦见此状况,彼有所悟:「吾友将为波罗奈王,予将为其将军。」彼等于接受供养后而为说法,与彼等以称心之法悦终了而去,归来至王之禁苑。菩萨坐于美丽之王之床几,达利穆迦则抚其脚而坐于其侧。

尔时,波罗奈之王亡故已第七日,司祭为王之葬仪终了,然王尚未立王储,七日之间,出动丧车。此丧车之仪,于摩诃伽那迦本生谭(第五三九)将再说明。丧车离都之时,由四军之仪仗兵守护,由数千之乐器演奏,到达宫苑之门前。达利穆迦闻乐器之音:「丧车已来我友之处,今彼将为王,将与予将军之地位,予将如何?若欲为俗人,勿宁前往出家。」彼对菩萨一言亦不告,彼隐于某一场所而立。司祭于宫苑之入口停车,入来宫苑之内,见菩萨坐于美丽床几之上,而见其足有吉祥之相,司祭:「彼具有周围以二千岛围绕四大洲王之威德,然其勇气如何?」对之抱有疑念,一切乐器一时轰鸣。菩萨开眼见之,由面上取布,眺望大众,再又用布覆面,暂时横卧。丧车停止时,彼起立,于石床上结跏趺坐。司祭屈膝云:「圣者!尊身请即王位。」菩萨问曰:「王实无嗣子耶?」司祭答:「唯然,陛下!」于是菩萨:「然则甚善。」与以承诺。彼等立即于宫苑为彼行灌顶式,彼为此伟大之光荣,将达利穆迦之事,全已忘记。彼乘车由大众围绕入都,在众人欢呼中到达宫城之门前,彼通过文武百官之欢迎,登上阶梯。尔时达利穆迦自思:「今宫苑之中无人居住。」彼往坐王之石床,尔时彼之面前忽有一枯叶落下,彼见落叶,悟诸行无常,觉得三法印,使大地震动,悟入辟支佛之境地。即此瞬间,彼灭居士之相,神通及不可思议之衣钵由虚空降来,著于彼之身体,而立即具足八要具,成就行住坐卧之威相,如百岁长老之状。依神通力飞翔于虚空,往难陀姆罗岩窟而去。

菩萨以正法治国,而更得大名声,然为彼名声过大,反而忘却不思四年间达利穆迦之事。但于第四年时,彼忆起彼之事故:「吾有友人达利穆迦,今彼往何处?」思欲见彼;于是彼于后宫中及于公众之前:「我友达利穆迦今往何处?若有告我彼之住所者,予将与彼最大名誉。」王发公告,如是反复不绝忆起彼之事故,遂又经过次之十年。辟支佛达利穆迦经过五十年后忆起,彼知:「予友忆予之事。」彼心中密思:「今彼已近老境,而多有王子王女,予往说正法,使彼出家。」彼依神通力,由虚空飞来,到达宫苑,如黄金之像,坐于石床之上。园丁见彼,来至近傍问曰:「贤者!汝由何处而来?」彼答:「由难陀姆罗伽岩窟而来。」园丁重又问曰:「贤者!汝名为何?」答曰:「我为辟支佛达利穆迦。」问曰:「贤者!若然我等禀王得知。」答曰:「甚善,我为居士时,我等为亲密之友。」「贤者!吾王热望会汝,予今将汝来之事向王禀知。」彼命园丁:「速往告知。」园丁立即前往,告王彼来坐于石床之事。王云:「我友来访,予速往见彼。」王乘宝车由大众围绕到达宫苑,会见辟支佛,向之敬礼坐于一方。尔时辟支佛问曰:「梵与王!依正法治国耶?未行邪法耶?为金钱而未有压迫人民耶?积布施等之善根耶?一切如何耶?」如是问此等事后,亲切交谈:「梵与王!王已达老境,今应为断诸欲出家得道之时。」彼如是教王,说此法唱第一偈:

一 梵与王!如泥土泥泞爱欲 呼为怖畏三根本

呼为尘埃名烟尘 断尽诸欲尔出家

王闻之,说彼因烦恼而自缚之事,唱第二之偈:

二 我被系缚染障碍 婆罗门!我已处于爱欲中

可怖诸相不得断 常行精进积善根

菩萨云:「予不能出家。」辟支佛达利穆迦则不断念,为次之说法:

三 充满爱欲与邪念 友之慈劝皆成空

常念此世思爱恋 愚人常没世流转

四 众生堕入可怖狱 粪尿污秽皆充满

如是有情执身见 欲念之中不断贪

彼说以上二偈,如此达利穆迦辟支佛说胎动及由胎动所生之苦,今更说由生产所生之苦:

五 秽污所覆恶血污 污秽羊水儿产出

是故此身所触者 一切不悦苦恼因

六 (a)不说他闻说尝见 忆出种种不善业

彼唱一偈半。

今佛现等觉者云:「如是彼辟支佛依善巧之所说,救王超脱。」唱最后之后半偈:

(b)种种微妙之偈文 达利穆迦悟贤者

辟支佛说诸欲之罪障,解释自己之所说:「大王!今出家或不然,无论如何,我已说诸欲是苦,出家为幸福,向王说明,王今熟虑。」彼谏言已毕,如金色之鹅王升入云中而没其姿,归还难陀姆罗之岩窟。菩萨合十指,叉手合掌,弯腰高举于头上,见彼之极姿,唱南无归命。如是彼招彼之王储,委以国政,于大众悲泣里,断诸欲,入雪山,结草庵,出家入仙人之道,不久得神通力与定力,于命终同时生梵天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多数之人得须陀洹等--而佛述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国王即是我。」

三七九 呢鲁黄金山本生谭

〔菩萨=鹅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比丘所作之谈话。此比丘近侍佛而得业处,往边境之村,诸人感服彼之威仪,供养于彼,得彼之同意,于村之森林结草庵而住,彼等对彼与最大尊敬之念。尔时有常见论者来至此村,彼等闻此等论者之所说,遂弃长者而加入常见论者行列之中,对彼等施与尊敬。又次有断见论者来至此处,彼等又舍常见论者而为断见论者;然裸形外道又来至此处,彼等舍断见论者而为裸形论者。彼与此等不知德不德人等之相接,过不幸之生活,彼于雨期安居终了后,归来至佛之处,向佛问候。佛问曰:「汝往何处度过雨季?」彼答:「世尊!于邻村度过。」佛再问:「汝生活幸福?」答曰:「世尊!于不知德不德诸人之间度过,诚然不幸。」佛言:「比丘!古之贤者生为畜生时,尚不与此不知德不德人等一日相处而生活,然汝自己如何在此不知德不德诸人之处而生活耶?」于是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金色之鹅鸟,彼有一弟鹅,彼等住于心峰山,于雪山中食自然之粳米以为生活。一日彼等离去此处,由他之路途归心峰山时,见名呢鲁之黄金山,暂住于其顶上。又此山附近有住各种鸟兽甚多之牧场,因彼等住此山时,此方因其光明而成金色。菩萨之弟见之,不知其原因:「今此处有何种之原因?」彼与兄共语唱此二偈:

一 大鸦群与小鸦群 而又美丽如我等

一度飞来至此山 满山成为一种色

二 有狮有虎亦有豺 野兽之类在此处

全皆等同为金色 此为如何之山名?

菩萨闻此言唱第三之偈:

三 此岭名呢鲁 诸山最优山

一度住此处 禽兽皆金色

弟闻此唱最后之偈:

四 不崇敬尊者 充满不逊行

住此无必要 速往他处去

五 贤愚与勇懦 同等被敬爱

此山无差别 贤者不居住

六 此山名为呢鲁山 贵贱中庸无区别

呢鲁之山无差别 我等速离呢鲁山

唱如是之偈已,彼等鹅鸟飞去,归至心峰山。

结分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此比丘得须陀洹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弟之鹅鸟是阿难,兄即是我。」

三八○ 疑姬本生谭

〔菩萨=苦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受故妻诱惑者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之内容将在根本生谭(第四二三)中说明。此处佛问比丘:「汝甚烦恼,为真实耶?」比丘答:「世尊!是为真实。」佛再问曰:「因何而烦恼?」彼答:「实因故妻而烦恼。」尔时佛言:「沙门!彼女与汝苦恼非自今始,前生汝为彼女,弃四军,入雪山中,三年之间,受大苦恼。」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迦师国某村婆罗门家,及彼成长,往得叉尸罗习得诸技艺后,出家入于仙人之道,食草根与果实,得神通力与定力,解脱而住于雪山之中。尔时有一福德兼备之士,由三十三天殁而来至此之场所,于某莲池中一莲花台上生为女儿之身;他之古老莲花古老枯落时,惟此莲花大而膨涨。尔时苦行者前来水浴发现,彼思:「其它莲花,皆已枯落,惟此莲花大为膨胀而立,究为何故?」彼著浴水衣游渡涉往莲所,见其花开,其中卧一可爱之女儿。彼有自己女儿之感,加以抱持,携归草庵养育。其后彼女至十六岁时,容色益为美丽,优于一切诸人,但尚未及天女之容色。

尔时帝释天为奉侍菩萨来至此处,彼见此女问曰:「此女为谁?」闻其得女之经过,问曰:「彼女欲得何物?」菩萨答:「友!彼女欲有住居、衣服及装饰物品。」彼云:「甚善,贤者!」于是造水晶之宫殿以为彼女之住居,具备天人之玉座,天人之衣服及装饰乃至天人之饮食。彼水晶宫于彼女欲升时,则如意降落止于地上,上升终了,再止住于虚空。彼女在水晶之宫殿,为菩萨作种种奉仕看顾,一园丁见此问曰:「贤者!此为何人?」菩萨答曰:「彼为我之女儿。」彼闻此言,往波罗奈之街:「大王!我于雪山中见如是苦行者美丽之女儿。」彼向王告以详细。王闻此事,心中大受诱惑,以园丁为向导,引率四军,往其场所,张布阵营,带领园丁,伴诸大臣,访彼草庵,而向菩萨会谈云:「贤者!女人乃梵行者之魔障,予为守护汝女。」

菩萨:「此一莲花为何?」由于彼之疑念而涉水携归之女,故命名彼女为「疑」。彼向王云:「彼女不能直接携归,大王!若汝能知此女之名,汝可携往。」王向菩萨云:「贤者!若汝言其名,予将知之。」菩萨答曰:「予不可言之,由尔自行思考得出,即可携往。」王曰:「甚善。」即与承诺。自此以来,王集合诸大臣:「彼女之名云何?」集议商谈;王举诸多难解之名数之:「非此之名耶?」彼问菩萨,然菩萨皆云:「非为彼名。」予以否定。王如是思考其名之中,经历一年之久,其间狮子或其它野兽,伤害人马,更有毒蛇之危险,虻蝇之危难,为严寒所恼,多人死亡。王告菩萨:「予今为彼女更有何求?」王欲归去。

尔时,疑女开水晶宫之窗而立,王见彼女告曰:「我等不能得知汝名,汝将永住雪山之中,我等今将归去。」然而女云:「大王!若汝今归去,予将不能得为王妃。今三十三天心萝园内有阿萨瓦提蔓草,其果实内部含有神酒,一度饮之,四月之间陶醉,卧于神床。然彼千年始得一度结实,诸神之子,为饮神酒一醉:『我等不远将来,将得其果实。』为饮神酒而堪忍千年不绝,而云:『彼实即将善出。』而皆看守蔓草不去。尔今一年,即已倦怠,尔欲得希望之果,实为幸福,决不可厌饱而去。」彼女唱次之三偈:

一 心萝园蔓草 阿萨瓦提名

千年只一度 神果始结成

诸神皆热望 心待永世果

二 大王!尔今怀希望 愿得幸福果

彼鸟常希望 小禽亦不绝

三 纵令期遥远 其望遂充满

大王!尔今怀希望 愿得幸福果

王对彼女之言牵引其心,再呼集大臣等,至过其年为止,诠议其名,渐得十名,然此十名之中,并无其真实之名,任何一名皆被菩萨所否定。王更又云:「予对彼女更何所求?」王欲归去。尔时女再现其姿而立于窗边。王云:「汝居其处,我等业已为归之计。」女问曰:「大王何故为归?」王答:「因不能得知汝名。」尔时女云:「大王!为何不能明了其名?希望实不会无果而终。一只青鹭,立于山顶亦得充满自己之希望,况为王者,如何不能得遂其望,王须忍耐。」而彼女更进而谓曰:「一只青鹭于某莲池求饵,彼飞去止于某山之顶,彼于其日翌日止于彼处思考:『予在此顶为幸福之生活,若今后不由此下降,常坐此处取食物,饮饮物,能度其日,实为幸福。』然于其日,诸天之王帝释天折伏阿修罗等,于三十三天为诸天之王,彼思:『我之心愿实已满足,然于此森林之中,有无心愿不满者在?』彼顾盼时,见此青鹭:『予今将满彼之望。』尔时恰由青鹭止住栖木不远之处,有一小溪,帝释天使此小川之流泛滥,横溢至山顶,青鹭坐于彼处而得为食鱼饮水之生活。如是其后,水渐次减退而去。如是大王,青鹭依自己之希望而得果,何况大王如何不能得果耶?」「王应抱希望。」彼女热心劝告。王闻女言,魅于其姿,心为其言所诱,遂不能行,再集合大臣而为作百名,更费一年之久。彼如此经过三年,往菩萨之所问曰:「百名之中,有其名耶?」菩萨毫无情义回答:「尔尚未能得知?」彼云:「如是我更须归去。」彼向菩萨会见而去。

疑女立于水晶宫之窗边,王见彼女:「汝止于此,我等将归。」尔时女问曰:「大王何故为归?」王:「只能依汝之言,使我满足,而非依汝之爱。为汝之甘言所诱,我空过三年之岁月,今予愈将作归城之思。」云:

四 以汝甘言我虽满 以汝亲爱难满胸

其彩虽美如无香 赛蕾芽伽花之鬘

五 徒记以空言 施与其友者

不与储存财 友情遂破裂

六 若然彼为实行者1 若为豫期始可言

不得实行不可语 不践所言贤者蔑

七 我军旅已疲 粮食已耗尽

疑世之破灭 今我去时至

彼高唱此等之偈,「疑」女闻王之言曰:「大王!尔已知我之名,尔正说到我名。速将我之名告知我父,请携我而行。」彼女继续与王共语。

八 大王!尔已呼其名 我名在其中

大王!汝今可速来 我父许我嫁

于是王往菩萨之所敬礼云:「贤者!汝女之名为疑。」菩萨答曰:「汝已知其名,可携其行矣。」彼向菩萨敬礼,来至水晶宫前告曰:「汝父将汝与我,今须速来。」女曰:「大王!汝来,予等向父告别。」女由水晶宫降下,向菩萨敬礼,得其许可,遂来王之前,王携彼女归波罗奈之都,多产子女,和平度日。菩萨入不坏禅定,生梵天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烦恼比丘得须陀洹果--而佛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疑女是故妻,王是烦恼之比丘,苦行者即是我。」

注1 本偈出于第三二○喜舍本生谭之第二偈(南传藏第三十四卷)及第三六三惭本生谭之第二偈(本卷四四页)。

三八一 米伽罗巴兀鹰本生谭

〔菩萨=兀鹰〕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粗暴比丘所作之谈话。佛向此比丘问曰:「人谓汝粗暴为事实耶?」比丘白佛:「世尊!诚然如是。」佛言:「比丘!汝非自今始,前生汝亦为粗暴,而更依粗暴之行,不守贤者之教,遂遭毘蓝婆风而死。」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兀鹰,名阿婆蓝那兀鹰,彼由诸多兀鹰眷属围绕居住于耆阇崛山(灵鹫山)。彼之子名米伽罗巴,其力甚强,彼能升高至其它兀鹰之上飞翔。他之兀鹰等忧心:「彼之子飞行甚远。」而将其事报告兀鹰之王。兀鹰之王呼其子至近前云:「众云汝飞过高,若飞过高,有损命之事。」于是使闻而唱次之三偈:

一 米伽罗巴!汝如是高飞 使我最不安

汝高飞太过 超越飞跃度

二 俯视见大地 方形之田畑

急行速归来 切勿高飞翔

三 鸟乘翼飞行 疾风忽来袭

翼折身破碎 失去长寿命

然米伽罗巴杰傲不逊,不顺其父之言,升而再升,已达父云之限界,彼犹超越限界飞行,黑风虽然来袭,更向顶上突进,而遂正面受到毘蓝婆风。其风强烈吹触其身,彼为强风击打,裂为碎片,飞散于空中。

四 阿婆蓝那父贤者 其子不守父谏言

超越黑风顶突进 遭遇毘蓝婆强风

五 妻子与婢仆 此鸟不容谏

临终遭惨祸 粉身成碎片

六 此处若有人 不闻长者言

飞越往死线 如此不逊鹰

不履圣者言 一切祸难生

此等三偈为现等觉者所说。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米伽罗巴是粗暴比丘,阿婆蓝那即是我。」

三八二 吉祥黑耳本生谭

〔菩萨=商主〕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给孤独长者所作之谈话。彼实由得须陀洹果以来,常守不坏之五戒,彼之妻、子女、侍女、佣人乃至奴婢, 皆善守之。然某日于法堂开始议论:「诸位法友!给孤独长者于日常所行,甚为清净,同时其眷属亦清净耶?」尔时,佛出问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语而群集耶?」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缘由。」佛言:「汝等比丘!古之贤者,其眷属亦为清净。」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为某豪商,布施多财,守戒行,为菩萨之行;其妻亦保持五戒,由子女至奴婢均持五戒,因此彼被知名为清净眷属商主。彼自思:「若有人较我更善保清净戒者来此,予不应与其人我之坐椅及与予之卧榻,而应与以一度未曾使用之不秽之物品。」于是于自己屋室之侧,预置未曾使用之椅子与卧榻。

尔时,四天王广目天王之女名黑耳,持国天王之女名吉祥,二人持诸多之熏香与花鬘云:「我等往无热恼湖一游。」来至无热恼湖边,于彼湖水更有诸多之浴场。佛之浴场为佛入浴,辟支佛之浴场为辟支佛入浴,比丘之浴场为比丘、苦行者之浴场为苦行者〔之入浴〕,四天王等之六欲天天子之浴场为天子等,天女等之浴场为天女等,各有入浴之场所。二人来此:「予先入浴」,「不然,予应在先」,就浴场之事,互相争执。黑耳女云:「予有周行世界之力,因此予应先第一入浴。」吉祥女云:「予为有支配诸人主权之源,因此予应第一入浴。」于是二人云:「唯四天王能知于我等之中,何者应先第一入浴。」二人共至彼天王之处问曰:「我等之中,熟先足为第一入浴者?」持国天、广目天云:「我等亦难判断。」于是使增长天、多闻天负其责任。彼等云:「我等亦难能为,将此送往我主之足下。」于是引导二人至帝释天之前。帝释天闻彼等之话云:「此二人俱为我臣下之女,于此场合,予亦难能判断。」于是告彼二人曰:「于波罗奈之都有清净眷属之商主,于彼之家有未曾使用之椅子与卧榻,先得之者即应先第一入浴。」黑耳女闻此,于瞬间著碧绿之衣服,涂绿之香油,饰碧绿之宝石,彼如石弩之由天而殁,及于午夜三更之顷,在豪商所住居室之入口,距椅子不远之处,放出光明立于空中。商主凝视彼女,依彼观察,彼女为无慈无爱之相,彼与彼女共语,唱第一之偈:

一 黑姿为谁人 不思优善相

汝为谁人女 语我知汝名

黑耳女闻此唱第二之偈:

二 广目大王女 善为瞋怒娘

我面黑且凶 呼我名黑耳

望汝赐场所 即在汝身傍

于是菩萨更唱第三之偈:

三 如何所行如何戒 汝居住于诸人中

我所欲者欲知汝 黑女!请汝善答我质疑

于是彼女说自己之德唱第四之偈:

四 虚伪邪淫粗语者 嫉妒贪欲诈欺者

如斯之人我皆爱 使彼所得归破灭

彼女尚更唱次之第五第六第七之偈:

五 忿怒结瞋恨 两舌破友情

恶口无同情 此为我爱者

六 不正之愚者 不知何所益

含怒受忠言 轻视诸善事

七 轻举敢妄动 破一切友情

我爱如斯人 斯人丰我心

因此,菩萨责彼女唱第八之偈:

八 黑女!此处无此人 如是邪恶者

汝速离此去 他国都邑等

黑耳闻此抱忧,唱次之偈:

九 我本善知汝 汝前无此人

世间有凶恶 自多蓄财宝

我友诸神共 我使彼破灭

彼女去后,吉祥天女著金色衣服,涂金色之涂香,为金色之装饰,立于富豪之门前,放黄金之光明,于平坦之地上,等足恭敬站立。菩萨见彼唱第十之偈:

一○ 汝有神相好 地上立者谁

汝为谁人女 我如何知汝?

吉祥女闻此唱第十一偈:

一一 我为吉祥者 持国大王女

吉祥有吉庆 呼为大智者

我希求屋舍 住于汝之侧

于是商主次又问曰:

一二 汝与俱住人 何行持何戒

吉庆女!我今发问汝 我等欲知汝

一三 我耐寒暑凌风热 虻蜂毒蛇忍饥渴

昼夜不绝善调伏 尽时不丧其真义

如斯之人我喜爱 我与斯人俱共住

一四 慈心无瞋有舍离 不欺持戒有正直

摄持亲和为柔语 宽裕而又柔顺者

我使斯人增功德 海洋漂波等碧色

一五 无论友情非友情 优者劣者皆同等

为不利者为利者 明中暗中皆等语

不发粗言无暴行 无论生死皆为友

一六 愚人若得此一切 爱与幸福得享受

夸赞彼得行邪曲 污浊之言我舍离

一七 自造幸福 自造不幸

幸与不幸 非他人为

吉祥女对商主之问,作如是之答。

于是菩萨欢喜吉祥天女之语,告曰:「此处有清净椅子卧榻,与汝相应坐于其上,卧于其上。」彼女止于此处,翌朝离去,往四王天界,彼第一入无热恼湖水入浴。其卧榻因为吉祥天女使用之物,诸人名之为吉祥卧榻,此即此卧榻之传说;依此等理由,今日仍呼为吉祥卧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吉祥天女是莲华色尼,清净眷属商主即是我。」

三八三 鹦本生谭

〔菩萨=鸡〕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烦恼比丘所作之谈话。佛问此比丘:「如何汝烦恼耶?」比丘白佛:「世尊!予见某美装之妇人而起欲念。」佛言:「比丘!妇人者实如猫善欺人,以甘言笼络,如己意而为,遂使人破灭。」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某森林之鸡,与众多鸡之眷族俱住。其森林附近住有一只牝猫,彼女除菩萨外,巧骗其它之鸡,全部与以食尽,然唯菩萨不陷彼女术中。彼女心中密思:「此鸡甚为利巧,然彼或不知予之巧妙计划与策略,予以甘言欺彼:『予为汝之妻。』使彼入予掌中之时,必能食之。」于是彼女往彼所栖树之根前,问彼唱第一之偈:

一 汝持双美翼 长垂戴冠鸟

汝由树下来 我愿为汝妻

菩萨闻之:「予之一切眷族,均为彼女所食,而今又计欲食吾,吾将追逐彼女归去。」彼一面思考唱第二之偈:

二 汝猫为一美妙物 汝而四足吾二足

鸟之与兽难婚配 汝往他处求他夫

于是彼女自思:「此为最佳之思考,然予必须另拟善策,欺彼而食之。」于是唱第三之偈:

三 吾为汝新妻 应为甘言语

得吾清净妻 如意使人闻

菩萨于是思骂彼女追逐使归,唱第四之偈:

四 啜我鸟族血 盗之与惨杀

清净妻不净 非愿我为夫

彼女因此言遂被追逐,不能再来视彼而去。

五 妖妇常如是 若得见善人

甘言相诱惑 食鸡如牝猫

六 如何生利益1 速亡尚不知

陷入敌术中 后悔残痛恨

七 如何生利益 速亡尚不知

如鸡之于猫 免得敌奸策

此为现等觉者之偈。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烦恼比丘得须陀洹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鸡王即是我。」

注1 第六第七之二偈与第三四二猿本生谭之第三第四偈大略相同。

三八四 法幢本生谭

〔菩萨=鸟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欺瞒比丘所作之谈话。此处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彼即有欺人之事。」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一鸟,成长时为多数之他鸟所护,住于海洋中一孤岛上。尔时,迦尸国住某商人捕得一只能示知方位之鸦,与之乘船航海出行,然船于海洋中遭遇船难,于是此知方位之鸦来至此岛,自思:「此处有甚多鸟群,予今拟具对策,欺瞒彼等,可食此等鸟之卵及雏。」彼迅速飞往鸟群之中,开口而立一足于地上。诸鸟等思其甚不思议:「汝究为何者?」鸦答:「予为持法者。」诸鸟重问曰:「何故汝以一足而立?」答曰:「予若双足置于地上,则大地不能支持。」其次鸟等复问:「汝何故开口而立?」答曰:「予之食物除风露之外,别无他物。」彼如是云,再向鸟等曰:「予今为汝等说法,汝等暂为谛听。」彼以说法之口调唱第一之偈:

一 同胞!汝等行正法 正法有福报

现世未来世 彼必受福报

彼如是欺瞒说法,诸鸟不知彼欲食彼等之卵,反而赞彼而唱第二之偈:

二 此实为优鸟 持无上正法

只脚能独立 常为说正法

诸鸟完全信用此伪善者,向彼云:「尔只吸露,不摄其它食物,请务必为我等看守卵雏。」彼等于是为探求食饵而出发。此恶汉于彼等飞去之后,食卵与雏,饱满果腹,彼等归来时,彼则澄颜开口,一足独立。鸟等归来,不见雏鸟及卵:「究被何物所食?」大声鸣叫,然就彼鸦之持法者,不稍起疑念。

然菩萨某日自思:「此处至今未起任何祸端,自此物来后,始起如是之事,因此对彼有监察之必要。」彼作为与诸鸟一同出发探饵之风貌,而立即返回,暗中隐于不见之场所。鸦见诸鸟出发,毫无恐惧,前往食卵及雏,然后再归于开口一足而立。鸟王于众鸟归来时呼集彼等所有一切:「予今日始知予之雏鸟等之危险,予见此知方位之恶鸦食之,因此我等必须尽快捕彼。」于是鸟群相伴将其包围:「彼若有逃走形状,希即将其捕捉。」于是菩萨唱最后之偈:

三 汝等不知彼恶行 对彼徒事与赞美

彼食我等卵与雏 口中只管说正法

四 所语之言 与所行异

唯语适法 所行不然

五 心满邪曲口饰辞 藏入洞穴如黑蛇

庄饰法幢鄙欺人 痴人受欺总不知

六 嘴与羽翼打碎彼 更以蹶爪刺伤彼

彼之尸身应打碎 彼无生存之价值

鸟王如是语毕,自行飞临彼之头上以嘴啄之。其它之鸟亦以嘴、翼、蹶爪强行击打,于是彼遂丧命于其处。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鸦是欺瞒比丘,鸟之王即是我。」

三八五 难提鹿王本生谭

〔菩萨=鹿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扶养母亲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问彼云:「比丘!汝扶养家族之事为真实耶?」比丘白佛:「世尊!是为真实。」佛重问曰﹕「彼家族为谁?」彼曰:「世尊!乃予之父母。」佛言:「善哉,善哉!比丘!古之贤者亦扶持其家族,古之贤者生为畜生,为父母而奉献生命。」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拘萨罗国之娑祇多都城拘萨罗王治国时,菩萨生为鹿之族,彼成长时,名难提鹿,守道谨行,常善扶养父母。彼时拘萨罗王喜好猎鹿,对人民农业之事等不稍作为,由多数之臣下围绕,日日出发狩鹿。众人互相集议:「诸君!彼王障碍我等所作之工作,我等之生活,日日感受威胁。今我等围绕安阇那林宫苑,作门、掘水槽、植草、如是我等各人手执棍棒,入森林敲击杂树杂草,追鹿出林,如牛之入牧场,包围四周,将之追入宫苑安置,然后闭门告其事于王,各自从事各自之家业,以为如何?」彼此互相商量,皆曰:「甚善。」一同赞成,对宫苑作各种准备,到森林数由旬地方,互相采取包围形势。尔时难提于某小薮荫中与父母共卧于地上,多数之人携盾鉾种种武器,各各手执围绕草薮。某人探鹿进入薮中。

难提见彼等自思:「予今应速舍命以救父母。」彼起立往父母之处窃告曰:「我父我母!今彼诸人来入此薮中,予等将被发现,唯一方法,唯只救命。今我父母之命最为重要,因此,予将为父母舍命。予立于薮端,当众人开始敲打草薮之时,予即将跳出,如此,彼等以为『于此草薮只有一鹿』,不疑其它,于是不向深处来入,请父母善加注意。」彼得两亲许可,一声高叫由薮荫中走出,彼等众人思考:「此草薮中只有一鹿。」于是不深入其薮,难提走入他鹿群中,众人追逐彼等,将所有之鹿追入宫苑之中,而闭其门扉,向王告述缘由后,各自归理自己之家业。自彼时以来,王自行逐一射鹿,前往捉之,遣人持归。鹿亦按班等待,当班之鹿凝立于一方,众人射而捕之。难提沉著,饮池之水,嚼食牧草,然彼尚未到当班之时。

如是经过诸多时日,彼之两亲思欲见彼:「我等之子难提鹿王,持如大象之力,若彼尚生,当越栅与我等相会,我等如何向彼遣使?」父母如是思考之时,立于道路之傍,见一婆罗门,彼等作人间之声问曰:「贤者!汝往何处?」婆罗门答曰:「往娑祇多。」彼等请求向其子送信为使,唱第一之偈:

一 婆罗门!若往娑祇多 安阇那林行

我等之嫡子 汝若见难提

年老之父母 汝告愿见彼

彼云﹕「甚善。」予以承诺,往娑祇多,翌日抵达宫苑问曰﹕「难提鹿何处?」鹿即飞奔而来立于其侧答曰:「予即难提。」婆罗门语彼为使之事实。难提闻此曰:「婆罗门!若予思往,必能越过此栅,然予由王受得种种饮食,予由彼蒙多大之恩惠,更与此等诸鹿,长久共同生活。因此,予对王与诸鹿未报此等之恩,未示自己之全力而去,实为不适。因此,当自己之顺班来时,予将为相当此等之报恩后,再快乐归去。」示此等之意,唱次之二偈:

二 日日所饮食 皆王之所赐

婆罗门!食彼所赐食 如何得空行

三 王以矢射我 吾身须亲受

如斯快许诺 再往见吾母

婆罗门闻此而归去,其后彼之顺班日来到,王伴多数之家臣来至宫苑,菩萨于一方凝立,王以矢搭付弓上,开始射鹿。菩萨不如他鹿受死之恐怖威胁而为巡回逃避之状,而泰然自若显示仁慈教导之风情,挺身愉快,严肃而立。王为其仁慈之风格所威压,不能放矢。菩萨叫曰:「大王何不放矢?请速放矢。」王答曰:「鹿王!予不能为此。」菩萨严肃而言曰:「大王!有德者之威德,王应知矣。」于是王为菩萨之言所感动,舍弃弓矢云:「此无情木片之矢,尚感知汝德,而况予为有情之人间,如何不知。请汝原谅,予助汝之命。」鹿王问曰:「大王!王赦我之命,然此宫苑中其他之鹿群,将如何为之?」「予亦救助彼等。」如是菩萨如榕树鹿王本生谭(第一二,南传藏,第三十一卷一九九页以下)所说,举凡森林所居之鹿,空中所飞之鸟,水中所浮之鱼,一切皆得身之安全。菩萨告王,使王护五戒:「大王!王者实须破恶法,实施王之十法,依正法而治国。」

四 布施持戒与舍离 正义柔和与精进

无瞋无害能忍辱 最后切要须无痴

五 如是持善法 躬亲为体现

慈心自身生 善心自增进

如是以偈之形说述王之正法,彼更于数日之间,居于王前,王宣言于其国中守护一切有情之命,击打金鼓,遍历各处,而后菩萨云:「大王!勤政爱民。」彼于是为会父母而归。

六 昔吾为鹿王 居住拘萨罗

难提为我名 容美一仁兽

七 王欲射取吾 安阇那园林

拘萨罗王来 搭矢鸣弓弦

八 我将受彼矢 亲挺吾之身

王喜我被赦 得归慈母前

此为现等觉者之偈。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扶养其母之比丘得须陀洹果--而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此父母是王族,婆罗门是舍利弗,王是阿难,鹿王即是我。」

返回顶部